王炳忠:我氣勢很強,但就怕我身邊的這一個人

王炳忠:我氣勢很強,但就怕我身邊的這一個人
Photo Credit: Knowin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說到王炳忠與林正國認識與合作的經過,就不能不提王炳忠一路走上檯面崛起,以及如何面對不同意見的網友挑戰的往事。

王:也不是說要刻意尊重什麼,我覺得要合作或如果你信任一個人,就要給人權力。如果自己又要東管西管,那人家要幫你都不知道怎麼幫。這也是我參選以來的感觸,我們要有團隊,但不是每個人都要完全一樣,如果從理念到個性都一模一樣才能合作,那就沒人了啊!那就是像馬英九啊!我現在組一個團隊,也要找各式各樣的人,有不同的專業和不同的個性,不需要每個人個性都跟我一樣。你看正國兄那個臉是滿嚴肅的,有點嚇人,會不會?(笑)

林:(笑而不語)

問:你剛剛也提到正國比較謹慎,那會不會讓你在發言的時候有所修正、妥協?

王:(問旁邊的林正國)你記得嗎?就我想講的東西比較強硬,然後你建議不要這樣,其實滿多的,可是講不出來。

林:對啊,滿多的。

王:你講。

林:因為炳忠比較大中國思想,這其實在台灣不是那麼受歡迎,曾經我有建議過他不要說得這麼獨特,也許有時候可以順應潮流一下,但炳忠他的回應是,這是他的堅持,曾經有這樣的狀況是他會比較強硬,我會建議他稍微……

問:語氣比較放軟之類?

林:對。

王:像對我來講,立場主張這我不會妥協,但表達的方法跟手段,我可以溝通。比如說,有些文你第一句話打什麼很要緊,因為通常大多數人臉書刷過去,他沒有時間看長篇文章,他主要看第一句話你表達的題目是什麼,那我可以不要寫那麼說教的標題。或者說正國兄建議要多拍一些照片、或者我去哪裡參與什麼活動、得到什麼感想這種的,不要那麼硬的灌輸我自己的理念。還有像有時候我想說把一些罵人留言刪掉算了,正國兄就會說,有些罵人的東西我們留在那,也是激勵我們自己的粉絲,他們會去幫我們辯駁。

Photo Credit: 王炳忠

Photo Credit: 王炳忠

問:感覺你們的個性滿互補的。

王:對。

問:那如果有意見比較不一樣的時候,是怎麼溝通呢?

王:前面說過,最早我比較抗拒一點,很擔心會不會這樣就變調什麼的,但如果選舉來了,也由不得我有時間去想這麼多,應該要讓願意幫忙的人多些權利來幫忙。還有我們也會看成果,有時候發現,同樣的東西,照其他人的話來講、來包裝,反應就比較熱烈,那我們就要從善如流啊,這也是我對政治的了解。我們當然有一個既定的方向跟目標,這是不會變的,但是我如何達到這個立場的方法、手段,是要隨著時間環境去變的。

問:那能否談一下你在網路上發表議論的經驗?

王:我其實在網路上發表個人議論有很長時間了,2000年我國一的時候,就成立個人網站,那個年代不要說拍照上網,也沒有人覺得要在網路上寫日記。一般人會覺得,到網路上放日記跟照片是神經病啊、不是暴露自己的隱私嗎?那我開風氣之先,那時候就成立個人網站了。像PChome、奇摩會提供免費的網路空間,我就去申請,然後用Frontpage、Dreamweaver自己做,就像成立一個網路媒體一樣,有分歷史、小說、散文等類別,還有批評政治。

當時就強迫、鞭策自己,每個禮拜至少要有一篇批評政治的文章,每個禮拜都寫,就像報紙出社論一樣,還去申請免費的留言板討論區,然後第一次跟大陸、香港、馬來西亞的華人網友認識,也開拓了我的視野。我那時候就發現,原來在台灣以外,還有這麼多跟我一樣用中國字,講中國話的炎黃子孫,就覺得大中華這個圈子真的很大。

問:你會不會在意你的意見,跟網路上的多數意見不太一樣?

王:我當然不會在意,因為我習慣了。我從2000年就成立個人網站,希望主動把我的理念散播出去、把我的立場、聲音講出來。大概要升高中的時候,第一次聽到有朋友問我說,你都不會在意別人的感覺或眼光嗎?當時我也一愣,我又不是侵害別人的自由,我只是說我的話,為什麼要在意別人的眼光?當時我也很納悶,這為什麼會是問題呢?

問:有沒有跟網友互動印象深刻的例子?

王:有個網友寄信給我,講出他有被霸凌的顧慮,所以是用分身帳號。他講到一點打動我的是,他說「台灣已經失落了16年,台灣已經沒有希望了,炳忠,告訴我,你還在奮鬥什麼?你一個人很難挽救台灣這個病態的社會了,告訴我,你還在堅持什麼?如果你希望兩岸和平統一,那你也不用努力,就讓大陸自己去解決吧,要打就打、能和就和,如果你想挽救台灣這個社會,我覺得很困難,放棄吧,告訴我,你還堅持什麼?」

他這封信好像前面有點鼓勵我,後面又覺得,你乾脆就不要努力了、放棄了,但是對我來講,這種講法對我更激勵,那我就會想,那我們一起努力不就有希望了嗎?

問:當時你是怎麼回他的?

王:我有稍微回他感謝,因為那時候我還在想要怎麼跟他講比較好,就在拿捏說,我譴責他也不對,我罵他「你為什麼要我放棄」也不對,所以只能夠先謝謝。

問:像這些人會有壓力,不敢說真話,那你要怎樣鼓勵這類的朋友,表達內心的想法?

王:不講話就等於默認了,那你默認以後就不要做任何批評、不要私底下來抱怨。因為我們太多人在抱怨,你又不敢去講,可是私底下又要抱怨。那對我來講,就認為你不講話就是默認,默認就沒有資格抱怨。聽起來是滿強硬,但問題是台灣現在社會就是這樣,沒辦法。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