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實在是一個表面熟悉但實際陌生的國度,有很多外國人會忽略的小事。
年輕父母想帶孩子去旅行的,很多都喜歡選擇日本,因為機程不遠、治安不俗、市容整潔、食物衛生、最重要是-現在日圓很便宜。不過日本實在是一個表面熟悉但實際陌生的國度,有很多外國人會忽略的小事,趁暑假就寫一篇介紹一下帶幼兒出門到日本有何注意事項。

Photo Credit: Toshimasa Ishibashiflickr, CC By 2.0
衣食方面,我建議大家不必太緊張,即是不要擔心到自己帶半個衣櫃和一套爐具到日本旅行。日本的春夏秋季氣候都很怡人,為孩子穿平日的衣服已足夠。只是日夜溫差比較大,記緊多帶一件風褸/薄外套。真的很擔心就再帶一件heat-tech,氣溫驟降時打底,就萬無一失了。
吃的話,日本的食物都很少大酸大辣,我自己的做法是在大人餐點分一碗給孩子,剪碎,他們也吃得津津有味。孩子大一點的話可點兒童餐,特別為小孩而設的餐具和食物都色彩繽紛,還附送甜品和玩具。如果擔心食物有味精,建議你到專賣幼兒衣服、食物、用品的西松屋入貨。不用擔心,總有一間在附近的。那裡有很多嬰兒便當、稀飯,外出時用餐也很方便。可是食水的確要注意,311大地震後,因為輻射的緣故,東京人已很少喝自來水了。建議買樽裝(瓶裝)蒸餾水或從南方運來的樽裝(瓶裝)礦泉水給孩子飲用、開奶,這樣比較安全。
外出方面,香港父母都習慣帶BB車外出,有些父母藝高人膽大,把BB連人帶車推上扶手電梯仍處之泰然。可是在日本,所有車站和大部分商場都嚴禁連人帶車乘電梯的,你堅持的話附近的職員還是會過來阻止,再請你到升降機去。雖說地鐵站、商場都有升降機,可是大家要有心理準備,日本真的有很多老人,而他們一般都不會先讓BB車的;又另外如果你和BB、BB車在中間層數,不論上還是落,都很難入升降機的。
日本的父母有兩個做法,一是斬腳趾避沙蟲,帶幼兒出街都用孭帶(背著嬰兒);二是用BB車,可是要用電梯時就把BB放孭帶,然後單手把BB車摺起(這也說明為什麼日本製的BB車都有單手摺起的功能而且較輕身),一手拿BB車、一手扶扶手乘電梯。而乘電梯時,除了大阪外,其他地區習慣都是靠左站的,正正和香港相反。怕自己左右不分?跟大隊好了。
外出時幼兒大小便怎辦?香港可隨意掉進垃圾桶就了事,可是在日本要掉尿片則很麻煩。有一次香港朋友一家到京都旅行,同行有一個兩歲小女孩。到清水寺時,小女孩人有三急,尿片濕透了,很自然就要換掉,然後掉到垃圾桶裡。
此時有一位貌似清水寺的清潔工人的大嬸見狀立即上前阻止,嘰哩咕嚕的說日文,不停指住垃圾桶,其他家人感到頗徬徨不解的時候,媽媽聽懂日語意會到:「這裡是不可以掉尿片的。」媽媽只好把已掉進垃圾桶的尿片拾起,大嬸道謝離開了。結果他們一家「唯有業隨身」的把髒尿片一直帶在身上。朋友到現在還是忿忿不平:「尿片不是垃圾是什麼?可是我之後真的研究日本尿片包裝,背後都說明不可掉在垃圾桶。」
是的,在日本尿片真的不可以掉在公眾垃圾桶,如果你這樣做了,重則有一個大嬸/大叔衝過來阻止你;輕則身邊的日本人會看一看你,略帶驚訝和厭惡之情是少不免。那尿片在日本應該怎處理?小便的話方便一點,換片後,放在膠袋裡(有點像我們在超市放蔬菜的免費薄膠袋)然後綁好,確保沒有味道會飄出來,然後找一個公眾廁所,掉在裡面的垃圾桶。大便的話,就真的有些「手續」,首先你要帶尿片到廁所,把片裡的大便掉入廁所沖走,然後重複上面動作,捲好放入膠袋裡,掉在公眾廁所的垃圾桶。
如果你在日本逛大商場的話,都必定有育嬰室,那裡的父母就我觀察都比較隨便,沒特別標示的話,只要直接捲好掉進垃圾桶就可以了。找不到公眾廁所便要帶到酒店掉,建議隨身要帶好幾個膠袋以掉垃圾或準備「唯有業隨身」。
有些父母可能對衣食住行都不擔心,最擔心是孩子在公眾場所亂吵亂跑、失禮別人。日本在外國人眼中似乎是一個很安靜的國家:飛機很安靜、列車和巴士裡很安靜、酒店大堂很安靜、有時甚至連咖啡室、餐廳、公園都很安靜。
其實日本的孩子也是孩子,日本的孩子鬧起來時也很吵鬧的,日本父母也怕別人眼光,很少會直接把電子奶咀給小孩。他們會給孩子繪本、塗顏色的畫薄、穿珠仔和繩、拼圖,還有零食。前提是那些玩具都是安靜的。我試過一次在飛機上給女兒玩發聲筆,日本人空姐走過來說:「太太,請收起,這樣會吵到其他乘客呢。」
順帶一提,日本人在短程飛機和旅遊巴士上,都很少會把座椅躺到很後面(一點點是可以的),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會很「邪魔」(じゃま,Jama,麻煩、騷擾的意思)。建議父母帶一些幼兒喜歡玩又安靜的玩具隨行,這樣就不失禮了。
最後一點,日本人普遍不帶孩子晚上外出的,日本媽媽帶孩子晚上外出、唱卡拉OK的話,更會被冠以「おにママ」(Onimama,鬼媽媽的意思)的惡名。如果有幼兒同行,晚飯後還是散步回酒店休息吧,不要在深夜帶孩子逛ドンキホーテ(Donki Hōte,驚安之殿堂)。安排日程時寧可早一點起床,也不要安排得太晚。祝大家有個愉快旅程~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