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鐵道文化協會理事陳威臣說,霸機、霸船、霸車等對交通事業單位總造成極大壓力。因此許多經營團隊為了停止民怨,只要天候達到條件下限,通常都會盡快恢復運作...
新聞整理:李牧宜
這幾天由於受到西南氣流影響,沿海風浪增強,台東往返蘭嶼交通輪從19日陸續停航,逾500名遊客滯留蘭嶼。風浪變小後,253名遊客原先預計20日傍晚,從蘭嶼開元港搭船回台東。但所有人登船完畢後,花蓮港務局認為風浪過大,下禁航令。
此舉引起遊客嚴重不滿,霸船兩小時抗議,要求和花蓮港務局人員直接對話。經船公司允諾於 21日加開船班,並將讓他們優先登船後,遊客才簽名同意下船。
聯合報導,遊客認為風浪只有3、4級就「禁止開船」非常不合理,也抱怨港務局只下禁令卻沒處理食宿問題,讓一行人困在島上12小時,熬至清晨5點半才能搭船回家。對此,被破口大罵的老船長氣憤表示:「我有20年開船經驗,會拿自己和船上253名乘客的性命開玩笑嗎?」
東森報導,面對遊客的抱怨,業者也很無奈。綠島之星業者田貴寶說,根據自己蒐集的海象資料,認為開船完全沒問題,但花蓮港務局卻通知有「安全疑慮」禁止出船,更沒說明理由。他表示,安全和民意如何兼顧,港務局和海巡單位需要再衡量拿捏。
不過有當天「霸船」的旅客撰文表示,「坐在船艙裏的我們當時卻聽到船公司人員在講電話,內容依稀聽到花蓮那邊臨時通知不可以返航。已經坐在位子上的我們根本搞不清楚狀況,只聽見協調的大哥電話一通一通,要跟負責人談、乘客都上船了才說不能開、海象很OK啊,諸如此類。」
並指出,「經過了快一小時的電話協調,船公司人員對大家說抱歉,說上頭就是不給開船。為了保障已經搭上船的旅客權益,船公司人員要求大家留在位置上,方便一個個留下大家名字跟電話,250人左右的時間消磨,下船已經是七點左右的事了。第二天才知道,前一晚在船上等待協調結果以及留下旅客名錄的這段時間,被形容成『霸船』。」
還記得去年發生的復興澎湖空難嗎?
復興航空去年7月23日發生重大墜機意外,原定由高雄飛馬公的GE-222航班,在「麥德姆颱風」前腳才剛走,且暴風雲系還壟罩於澎湖上空時,飛機重飛失敗,撞擊鄰近民宅起火燃燒,造成48人不幸罹難、10人輕重傷的嚴重事故。事發現場一片斷垣殘壁,宛如人間煉獄,令人怵目驚心。家屬悲痛欲絕的神情,也令全台民眾感到鼻酸。
相關報導:
事發後,作家魯皓平發表《我們都該記取的教訓:因天候停飛不責罵》:
不論事發的原因究竟為何,在我們責怪航空公司罔顧人命、於天候不佳情況強行起飛時,我們是否也該記取教訓:因天候停飛不責罵。
但每當有天候延誤的狀況,我們通常見到的,大多不是乘客理性的耐心等待,而是在滯留機場謾罵機組員,大聲高喊要求賠償,嚷嚷因為班機延誤而誤了重要會議、抱怨旅遊行程因此受阻等……他們卻不會想到,生命安全的重要,如果貿然起飛,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鐵道文化協會理事陳威臣也於《台灣霸機文化下的悲劇》指出,過去每逢颱風、濃霧、暴雨造成交通中斷,以至於航空、鐵公路等必須被迫停駛時,總會出現民眾包圍櫃台大聲斥責,甚至要求必須按照表訂時刻出發,否則要「霸機」、「霸車」等,也因此許多經營團隊為了不造成民怨,只要達到標準條件下限,通常都會盡快恢復運作。
年初日本關東地區降下近年來最大2場大雪,造成交通癱瘓。陳威臣談到,當時在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下,機場、高速公路和鐵路通通關閉,當時就曾發生台灣旅客成群結隊包圍航空公司人員,要求必須要讓他們搭機返台。他表示,其他各國乘客都安靜等待,對照之下,相信國人已見識到兩者的差別。
陳威臣認為,優良的國民素質成了交通事業體,在保護人命的觀念上的最大後盾。他直言「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是到了該自我反省的地步了」。他也說,你我都不是專業機組人員,因此現在大家能做的,就是更尊重交通專業,因為安全是無法與老天對賭的。
過去發生的悲劇,是否可以留下正向的警示意義?
「天氣不好,為何飛機要飛?船為何要開?」是所有人在發生事故後的疑問,但當相關單位下令「停飛」、「停航」時,每每必須面臨乘客不斷的謾罵。因此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有時負責單位必須冒著某種程度的危險,強渡關山。
若天公不做美,我們是否可以成為理性的旅客?我們都明白,安全不能靠運氣,平安是回家唯一的路。
新聞來源:
- 我想回家… 兩百遊客蘭嶼霸船2小時(聯合)
- 蘭嶼船隻被迫停駛 旅客業者全氣炸(東森)
- 停飛就罵 你是理性旅客嗎(聯合)
- 我們都該記取的教訓:因天候停飛不責罵(遠見)
- 台灣霸機文化下的悲劇(想想)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