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台灣選民心中的2016最佳女主角?決勝點在兩岸維持現狀的「表演」分數

誰是台灣選民心中的2016最佳女主角?決勝點在兩岸維持現狀的「表演」分數
Photo Credit:取自洪秀柱、蔡英文臉書,TNL影像合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到底2016誰會當家?關鍵的三個因素中,政黨支持度和民眾的統獨立場都是經過時間累積的,只剩下「表演」的分數選民還沒做出決定。

文:翁履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Cortland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洪秀柱初選過關,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國民黨將不得不按照遊戲規則來提名(編按:國民黨已經在7月19日全代會上確定通過提名洪秀柱參選總統)。如此一來,2016台灣的總統應該會由代表兩黨之一的其中一位優秀女性來擔任,這也使得台灣成為國家元首選舉主要候選人都是女性的亞洲首例。

近來台灣媒體開始出現兩人背景資料的比較,試圖讓選民們對這兩位女性有更一步的認識。不過,除了分析基本資料之外,在這一場即將到來的歷史性選舉,選民們在選戰中到底會看到怎樣的發展呢?本文就用過去選舉中的一些簡單的數據來預測兩位女主角會如何登場演出吧。

決定選舉結果的關鍵是什麼?

從1996年台灣第一次的總統直接民選以來,台灣政治學界對於選民的投票行為就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和研究。從歷年研究的結果顯示,經過多次的總統選舉之後,影響台灣選民投票決定的關鍵因素,已經逐漸從早期僅僅基於政黨和統獨意識形態的投票方式,轉而注重候選人的形象以及施政能力。近期的研究中更有學者進一步的主張,在歐美民主國家中經過多次驗證的「共識政治」(Valence Politics)投票模型,對台灣的總統選舉結果有著比用政黨投票和統獨投票分析更好的解釋力。

在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共識政治投票模型並不是要推翻舊有的投票理論,而是找到一個更全面的分析方式來找出影響投票的關鍵因素。再進一步解釋,共識政治投票理論的主張是,由於選民都是理性的動物,所以投票行為應該不論選舉的規模,背景,甚至國家,應該有一種類似的行為模式。在實際的運作上來說,結合了過去的投票理論,共識政治模型強調三項投票行為的決定因素是:一,政黨支持(動態);二,候選人的形象(動態);三,共識議題(誰能處理的比較好?)。

前面兩項因素乃是基於過去的研究,所以大家比較熟悉,也很容易了解,至於共識議題(Valence Issue)是指什麼呢?剛剛說到,共識政治的概念是希望找到一種模型能解釋各種選舉,而共識政治模型之所以能超越時間,空間的差異,關鍵就在找到「共識議題」。

按照共識政治學者們的主張,共識議題必須是絕大部份選民都認為重要,並且有著共同立場的議題。舉例來說,大家都覺得失業率問題很重要,而沒人想要看到失業率升高。所以如果在某次選舉中,失業率被大部份選民(過半數以上)認為重要,加上絕大部份的人都想看到失業率下降,那麼「失業率」議題就可以被視為該次選舉中的「共識議題」。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一個國家面對敵國的威脅,在選舉中很可能大部份選民會認為國家安全很重要,而絕大部份的民眾對國家安全這個問題所採取的態度是希望能避免戰爭,那這一個「國安」問題就就可以被視為是該次選舉中的「共識議題」,而選民投票也因此會基於哪一位候選人在這一個問題上表現出較佳的能力來做決定。

不過,如果民眾對這個問題的態度是分歧的,也就是說有些人反戰,有些人認為應該不惜一戰換取長久安全,在選民立場不同的情況下,國安問題就不是共識議題,而是具有對立意見的議題。

那麼,在台灣的選舉中究竟有沒有所謂的共識議題呢?其實大家都熟悉的兩岸議題就是一個台灣選民心中的共識議題,不過,不是從統一和獨立的對立觀點來看,而是從「維持現狀」這一個普遍可接受的立場來解釋。根據民調,台灣有超過八成的民眾或多或少認為「維持現狀」是目前對台灣最有利的兩岸立場。

不論是回答「維持現狀,希望未來統一」,「維持現狀,希望未來獨立」,或是「永遠維持現狀」,台灣當前民意的最大公約數就是「維持現狀」。從共識政治投票的概念來看,民眾認為兩岸議題重要,而「維持現狀」又是普遍被大眾同意的單一立場,因此,「維持現狀」可以被視為台灣選舉中的共識議題。

下圖便是針對2004年到2012年台灣總統選舉的結果所進行的分析,在比較各種用來解釋投票行為的分析模型之後 ,從圖中可見,如果僅用政黨或是單一的統獨議題來分析選舉結果,其解釋力遜於所謂的共識型投票分析。簡單來說,要解釋現今台灣的總統選舉,不僅要考慮政黨,統獨,更要將候選人對關鍵議題的「處理能力和表現」加以考量,而這三項因素也就是學者所主張,選民投票抉擇反映出的是當下社會上的「共識」。

圖一、表中數值為Pseudo R-squared (作者自行分析)

圖一:表中數值為Pseudo R-squared(作者自行分析)

用共識型投票的概念來看2016

一般來說,選戰中的主要候選人會用什麼樣的競選策略,外人實在難以了解,因此也難以預測究竟會演出什麼樣的選戰戲碼。不過,因為蔡英文的再度上陣,使得上一次的選舉資料對於2016的選舉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基於前面所提到共識型投票的假設,我們有理由相信三大共識投票的因素:政黨、形象,與共識議題的處理能力,將仍會是決定台灣下一任總統的重要指標。

先從政黨的支持與投票決定來看,在2012年選舉中,代表國民黨參選的馬英九在國民黨的政黨支持度39.8%的情況下獲得了51.6%的得票,而蔡英文則是在民進黨支持度28.3%的劣勢中獲得45.63%的票數(見圖二)。如果用最簡單的概念來推論,假設政黨的支持者大都會投給同黨的候選人(註),那麼馬英九在選戰過程中為自己爭取到11.8%的非國民黨支持者,也就是所謂的中間選民,而蔡英文爭取到17.33%非民進黨支持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