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張動態地圖重塑你的世界觀:一次看懂人類文明史的帝國版圖變遷與宗教傳播

五張動態地圖重塑你的世界觀:一次看懂人類文明史的帝國版圖變遷與宗教傳播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篇文章整理了五個人類文明史中帝國變遷與宗教傳播的動態世界地圖。

另外這個影片裡對每個宗教發源的重點註解,也都頗有畫龍點睛之妙。

而我們所處的現代世界與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就是依循著這五大宗教的互動演化而來的。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世界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

看完這些千年的帝國與宗教動態地圖,是不是對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呢?

推薦閱讀

碎碎念:前兩個是英文的,不過字都不多也不難,再不然直接Google翻譯也一定能懂。

推薦書籍

  •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作者:賈德戴蒙,1998)
  •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作者:賈德戴蒙,2006)
  •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作者: 呂世浩,2014)
  • 《橡皮推翻了滿清》(作者: 藍弋丰,2012)

碎碎念:如果你平時不太愛看書,先看《橡皮推翻了滿清》。

推薦電影

  •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 2007)
  • 《來自星星的傻瓜》(PK, 2014)

碎碎念:如果你平時不太看非主流電影,先看娛樂性比較高的PK,如果你實在看不慣印度電影,先看《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但其實兩部都很好看,在IMDB上分數都有過8,爛番茄評價也都有85%以上。

後記1

當時在布拉格念書時,有一次跟德國人聊到鴉片戰爭,他說了一段清朝時德國外交官被義和團殺害的故事。(我記得他當時用的好像是gang和peasant這兩個字來形容義和團,也真夠貼切了!)

後來各國駐外使者發起抗議,要求清廷保護,沒想到清廷反而向西方十一國宣戰,派兵包圍北京大使館區和教堂。

我跟他說,我沒印象有讀過這段歷史。(也有可能是老師有教但我忘光光)

直到他說這個「打倒洋鬼子」事件後來讓西方各國聯合起來對抗中國,我才問他這個西方聯盟是不是「餓的話每日熬一鷹」?我熟練的一一數出這些國家的名字。

他說他沒有背這些國家的名單,只知道德國、法國、英國、俄國、日本、美國都一起打中國。(相關文章:八國聯軍的真相─八國聯軍救了中國老百姓

在後來好多次跟不同人談論歷史的時候,我總是驚訝於這些歐洲學生對於自己國家歷史的了解程度,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以前都認為是要單純背誦的科目(甚至還因為這個理由不選社會組:因為社會組都是要背的),在那個地方是拿來理解和思辨的科目。

當你問他們關於他們國家的過去,你很少聽到他們說「我也不知道耶」、「這我不太清楚」、「我查一下再跟你說」,聊這些歷史話題跟人物就跟聊等一下要去吃什麼一樣自然。不需要搬弄知識或掉書袋,因為對他們來說認識、了解自己的歷史,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了,唯有了解歷史,才能再這麼大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認同,也因為不斷的在歷史裡思考,我們才能知道人類要往哪裡走。

後記2

近來歷史課綱微調的爭議,已經有許多前輩提出了很多建議和論述。我沒有辦法再說得更好,只能把讀過的文章做個簡單的整理:

在曾柏文的〈我們為何學歷史?── 教育史學格局、地理框架,與課綱的政治〉這篇文章裡,把歷史分成「士大夫史學」、「國族史學」和「人本史學」。

「士大夫史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後世能「以史為鑑」,並建構某種價值體系以「陶冶人格」。這是一種服務於「菁英政治」的歷史。

「國族史學」則肩負召喚國家光榮感,辨識共同敵人(不管是外部列強,或是內部的共匪台獨),以動員國民力量的角色。這是用於形塑「認同政治」的歷史。

在我們過去所受的教育,主要是以這兩種史學觀為主:要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但是真正讓我開始愛上歷史,是當我從上面這兩種史學觀轉換成「人本史學」開始。我發現,歷史讓我的腦袋搭著時光機盡情地去旅行、去把所有歷史人物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來想像來對話,這樣的歷史讓我變成一個更完整的人。

了解了為什麼要學歷史之後,王士誠在〈課綱微調不是一個爭議,而是一連串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到底要教給下一代怎樣的歷史?〉這篇文章中點出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要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歷史?微調後的歷史課綱,能夠解決文章中提出的三個問題嗎?

問題一、接受偏狹史觀的下一代,無法與人對話
問題二、犧牲老師的尊嚴、自主,與學生的興趣
問題三、走進國家認同的死胡同

(相關閱讀:深入檢證:「微調」後的歷史課本到底變成了什麼模樣?,作者:吳俊瑩)

有怎麼樣的歷史課本決定了我們怎麼看世界、怎麼看自己。

那別的國家都是怎麼教歷史的呢?在〈法國歷史教學及其高中會考(作者:馬赫南)〉這篇文章裡就提到了:

歷史教學不同於其他傳授中性知識的科目,它是一個有關歸屬感建立的活動,學子通過此課程的學習,取得一種自我調整於其所處社會的能力,其中自然包括如何將自我定位融入於國族這個想像共同體裏;如果說將個體與國族連結起來最重要的機構稱之為學校,那歷史教學則是其中最關鍵的學科;此使命在法國小學階段的歷史教學裏相當突顯。

花亦芬教授也在〈不要把「世界史」扭曲簡化為「外國史」 – 以「柔性課綱」打造適合台灣的教育〉文中先提到了加拿大和瑞典這兩個國家,是怎麼去面對原住民文化滅絕和迫害吉普賽人的黑暗歷史。文中後半段也比較了瑞士伯恩和德國柏林的柔性課綱編排與歷史教育的核心價值。

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較為成熟的國家,越來越將歷史教科書應涵蓋的內容,往公平正義、民主多元、照顧弱勢群體等普世價值方向推進。為了確實將這些價值具體落實在歷史教育裡,這些國家勢必得面對自己曾經有過的、難堪的過往。然而,他們的政府並不因此迴避這些挑戰,反而一致選擇,勇敢誠實面對。

沒有好好被解釋清楚的「過去」,會帶來令人時時恐懼的「現在」,以及無望的「未來」。

如果讓台灣原住民來寫編課綱,如果讓228受害者家屬來寫歷史課本,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會不會完全不一樣呢?

後記3

該慶幸的是,不管歷史課綱再怎麼調整,獲取知識學習的方法跟手段已經不一樣了。知識不只在課本裡,學習場域也不只在校園的圍牆內。 (TED Talk:肯尼.羅賓森問,學校扼殺了創意嗎?)

只要有網路,我們就還有Taiwan Bar台灣吧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歷史學柑仔店TED羅輯思維台大免費的線上開放式課程……甚至世界一流大學都有提供線上免費課程:Coursera:一流大學免費在線課程平台(部分課程還有中文化服務)!臥虎藏龍的網路還會有越來越多神級網友製作動態地圖!

不只網路,最重要的是,我們還可以去旅行,用自己的雙眼和雙腳看世界;就算不能去旅行,也能認識世界各地的朋友!跟世界做最親密最第一手的接觸!

(五星級推薦閱讀:為什麼去遠方:啟程,到別人的生命裡尋找答案)(揭露:這是我的書)

作者:張苡絃

同場加映(18禁)

義大利情色漫畫家Milo Manara的Evolution of Man/History of Humanity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