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虛報獲利12億美元 成日本4年來金額最高的假帳醜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芝是日本最大半導體公司,卻在6年內虛報獲利高達12億美元。這是繼2011年相機大廠奧林巴斯爆發弊案以來,涉案金額最高的假賬醜聞。
整理:鄭博名
日本老牌電機大廠「東芝公司」(Toshiba),21日驚傳會計醜聞。由第三方委員會組織的調查報告指出,東芝在過去6年來虛報獲利高達12億美元(約381億元台幣),以應付金融海嘯以來不堪的財報。
同日傍晚,涉嫌下令做假帳的3位歷任社長與9名公司高層,召開記者會宣佈下台負責。這是繼2011年日本相機大廠OLYMPUS的17億美金假賬事件以來,涉及金額最高的會計醜聞。
《彭博社》報導,東芝社長田中久雄率公司高層在記者會中鞠躬半分鐘,向股東表示歉意,並坦承公司正面臨成立140年以來最大的品牌危機。調查報告中詳載了該集團長期系統化地假造財報,起因於領導階層所制定不切實際的盈利目標。
儘管田中久雄否認授意下屬作假帳,但調查委員會指出,該風氣可追朔到前前社長、現任社務顧問的西田厚聰,且三任社長早已清楚利潤被誇大,卻沒有任何實際作為。
東芝自1875年創立以來,業務內容從消費性電子產品涵括到高科技航太產業,可說是相當全方位,其中筆電出貨率更曾一度站進全球前五名。然而近年來不敵中國品牌聯想強攻北美與中國市場,就連歐洲與新興市場也因台廠低價策略逐漸敗陣,讓研發出第一台筆電的東芝集團承受極大壓力。
《路透社》報導,2008年金融海嘯時東芝遭受巨大衝擊,甚至出現公司有史一來虧損最嚴重的一年;2009年時任社長佐佐木則夫,便決定將公司重點放在半導體以及核能業務。
無奈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讓全球反核聲浪大漲,原定核電部門營收要達到1兆日元的東芝,不得不下調財務目標,並將其他新興事業部門盈利預期擴大,像是智慧電表與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當挑戰越來越不切實際,產線經理與員工們自然開始虛報帳面數字,或是延後認列費用以符合公司要求;東芝企業文化是管理階層的決策不容挑戰。」知情人士透露。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金融時報》報導,調查報告中引述一名東芝員工真實案例:2008年12月,東芝第3季預測公司營業利潤為虧損184億日元,對此西田厚聰在會議上表示,由於數字太過難堪,無法於隔年1月發表,下令公司將財測改為獲利5億。而日本近年來公司財務造假頻傳,當局才在2個月以前通過企業治理法,以提高公司透明度,沒想到隨即爆發東芝醜聞。
《彭博社》整理了日本企業前7大會計醜聞如下:
1.為了避免市場恐慌,日本「長期信用銀行」低報了高達40億美元的呆帳,三位集團高層因此被以詐欺罪定罪,長銀也在同年宣告破產,最後被美國橡樹投資基金收購,並於2000年更名為「新生銀行」。但日本最高法院在2008年認定3名主管使用的是舊會計法規,推翻了原判決。
2.1997年,時年日本四大證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證券」,傳出隱瞞了25億美元赤字,並將客戶虧損轉至紙上公司,前總經理與前會長因此被判刑兩年半。
3.2011年,「奧林巴斯」隱匿17億美元的投資虧損長達13年,並已做假帳的方式維持股價,遭到首位外籍社長揭發。奧林巴斯因此被罰款560萬美元,前董事長菊川剛以及兩位前任執行長也在 2012 年9月因隱瞞損失而被判有罪。
4.2005年,知名化妝品品牌「佳麗寶」(Kanebo)坦承在5年內虛報2100億日圓的獲利,前社長帆足隆與副社長均遭到判刑。
5.2006年,日本第三大證券經紀公司「日興證券」,其高層透過私人子公司發行轉換債券來填充利潤高達137億美元,公司已於2007年賣給花旗集團。
6.2007年,日本第三大重型機械製造商 「IHI」,因涉嫌將前年財報虧損46億日元,改為獲利158億日圓,董事長因此下台負責,公司則被判罰16億日圓。
7.2006年,日本新興網路業者「Livedoor」利用股票分割、交換和買進股票等方式哄抬股價,創辦人遭定罪並入獄服刑2年半。
Toshiba inflated profits by $1.2 bln with top execs’ knowledge – investigation(路透社)
Toshiba to Restate at Least 152 Billion Yen of Past Profits(彭博社)
The 7 Biggest Corporate Scandals in Japan(彭博社)
東芝CEO因虛報利潤引咎辭職(金融時報)
The 7 Biggest Corporate Scandals in Japan(彭博社)
核稿編輯:孫珞軒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