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是什麼讓我們問不出問題?我在美國學到的兩堂課

是什麼讓我們問不出問題?我在美國學到的兩堂課
Photo Credit: Corbi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多人說,愛開口愛表現的小孩在班上會遭人排擠,我想在某些狀況下是真的,但我自己有個非常有趣的體驗...

文:黃素君(對研究的熱情將我帶往世界,期待有天能將最新的醫學影像技術帶回台灣。距離帶來了思考空間,我開始用全新的視野審視台灣。我感動於台灣文化的謙遜善良,也看到了台灣社會的困惑掙扎,期待分享能讓我們都找到更好的自己。)

是什麼讓我們問不出問題?

針對東西教育差異的討論,人們常常圍繞著「為什麼台灣的孩子問不出問題?」打轉。其實不只是孩子,即使是成人的我們,也常常問不出問題。

我有個以色列的朋友來台當講師,對於這個現象非常的洩氣,常常納悶著這樣強烈的文化現象到底是從何而來?

對於這個議題我其實是個反例,我是個很愛問問題的人,在研究所也常常被稱為所謂「大砲手」,很多同學報告前都會跑來請我口下留情,不要拿問題「電」他,這種現象對我而言非常地有趣,到底為什麼「問問題」和「當眾被羞辱」會劃上等號?

做研究的過程常常要到國際研討會報告,從小耳聞「西方世界很愛問問題」的我當然很緊張,害怕自己說錯話、害怕英文不好聽不懂對方的提問、害怕當眾答非所問,每次報告前壓力都很大,但是幾次報告下來我發現了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並不是每一次報告都如同傳說中的「提問者眾」,很多時後報告結束後全場鴉雀無聲,主席還得主動提問避免尷尬。

我比較了這些無人提問的報告,發現最重要的共通點是:台下的人聽不懂我報告的內容,也許是沒有興趣、也許是背景不同、也許是我傳達方式不對,總之,當聽眾無法了解報告的內容,是沒有人會提問的.

而後我繼續觀察,發現很多狀況下,有人問問題的報告才是好的報告,因為這代表聽眾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同時聽眾可以理解講者的表達方式,一個聽眾搶著問問題的報告,其實是對演講者的一種鼓勵。

所以我釋懷了,當我開始把提問當成一種讚美,我不再對問題感到壓力。

我也理解以色列朋友洩氣的理由,因為學生的沉默等於是對他教學方式的控訴。而我反過來想想自己,發現當我會想要開口問問題時,也是因為我對這個主題真的很有興趣。

回過頭來想想那些請我不要電他們的同學,我猜想對他們而言,當我對他們的報告內容提問,似乎散布了一個「你的報告很糟糕我聽不懂」的潛訊息,然而事實是相反的,一個很好的報告,能夠讓人思考的報告,聽眾才能快速的吸收新學到的知識,並根據這些內容提出問題。

很多人說,愛開口愛表現的小孩在班上會遭人排擠,我想在某些狀況下是真的,但我自己有個非常有趣的體驗。

我高中的數學老師很愛問問題,而我總是開口回答的那個,並非我的數學成績很好,我的數學成績爛透了!也因此,只有在回答老師問題的那幾秒鐘,我覺得自己好像稍稍對數學有點了解,所以我很愛開口。

然而有一天因為心情不好,我決定整堂課都不說話,結果這下慘了,因為沒有人回答,老師決定開始點名,因此在課堂的中段我收到了同學傳來的小紙條「拜託你快回答吧!我不想被點名呀!」

此後我回答問題更覺得心安理得了,我可是在拯救全班呢~

Student asking question in classroom

來到美國之後我常常觀察,也並非每個學生都很愛問問題,然而願意開口提問的人的確比台灣多,同時,即使是那些相當內向的同學,碰到有興趣的課題他們也會提問,害羞似乎不足以阻擋他們的好奇心。

我向其他人提出這個疑惑,也聽到了很多有趣的回應。

有個美國朋友告訴我,並非所有的美國課堂都充滿了愛問問題的人,她來自密西根州的一個鄉下高中,班上問問題的人很少,因為大部分的人對學校教的東西根本沒興趣,所以她很享受華盛頓大學這種愛提問的風氣;另外一個來自印第安納州,在華盛頓州念社區大學的女孩告訴我,她班上的同學都是白癡,老師問問題除了她完全沒有人回答,她想轉到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

我學到的第一課是「興趣」真的很重要。

如果是有興趣的課題,我們想要了解更多,自然就會想提問,而我想想從小到大上過的課,的確「無趣」的課占了多數,即使是我自己最有興趣的理化課,也都跟生活離的很遠,我在高中的物理化學課幾乎沒做過實驗,為了趕進度應付聯考,實驗課首當其衝被犧牲。

八仙塵爆時理化老師跳出來批評我們都忘了學校所教的事,但是我很委屈的想說,我根本沒做過這個實驗。

我在美國的一個老師,很喜歡拿同學提的問題請另一個同學回答,而在這樣的練習中我發現了一件事,很多看似「沒有問題」的人,其實也答不出這些問題;「沒有問題」的族群,可能包含了對這個課題沒興趣、完全不了解以致於無法提問,或是太過害羞不敢開口的人。甚至常常是當我覺得自己了解這個議題,卻在另一個同學的問題之後又茫然了,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向。

因此我又學到了一課,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的「蠢問題」。

每個人的思考邏輯生活經驗都不同,所以詮釋問題的方法也不同,很多時後透過他人的提問,我們自己也得到了新的視角。

在英文裡「Question」和「Problem」是不同的兩個字,「What’s your question」和「What’s your problem」也是完全不同的句子,然而這兩個字在中文卻看似相同。

Question是中性的字眼,然而Problem卻隱含著一種挑釁、找麻煩的意味,以和為貴的民族性讓我們不愛找麻煩,然而是否也因此犧牲的求知的機會?

我不是教育專家,沒辦法對於教育改革提出意見,但我想已經是成人的我們是可以訓練自己提問能力的,尤其是成人有能力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