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那段我在台大當教授的日子

李鴻源:那段我在台大當教授的日子
Photo Credit: neverbutterfly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二十年過去了,不論是台灣社會還是台灣大學,仍陷在這民主的陷阱裡,掙脫不出來。眼睜睜看著時機及人才逐漸流失,國家及學校逐漸沉淪,這恐怕不是當初那群懷著滿腔熱血,鼓吹民主的前輩們所能預料的吧。

台大校園給人的一般印象,就是一座石砌古樸的日式校門,寬闊的椰林大道和兩排高聳的椰子樹。沿著椰林大道數棟日治時代建造的系館,每一棟都代表一種歐式的建築風格,古色古香,各具特色。

老建築物屋頂挑高,冬暖夏涼,幾乎不需要冷氣。建築物內到處瀰漫著一股古老木建築才有的獨特香味,至今仍忠實地扮演著它的角色,一磚一瓦,樓梯扶手,連欄杆的每一朵雕花、每一個細節,都精巧細緻。

行政大樓和文學院遙遙相對,所種的重陽木及鳳凰木左右對稱,代表著台大精神的傅鐘,座落在兩棟建築物間的椰林大道旁。不知道當時有無請教過風水大師,但每次走過那附近總覺得非常平靜、祥和。

有幾棟農學院的系館外牆爬滿了爬藤,古意盎然,足可媲美國外知名大學的建築,令那些國民政府來台後所蓋的建築物遜色不少,也因此許多像我一樣的資深教授,寧可留在老系館,也不肯搬到後來新蓋的建築物。

這幾年台大校園的規劃,在城鄉所幾位老師的協助下,有了不錯的成果。舟山路封了,成為校園的一部分,生態池、實習農場及鹿鳴堂旁的徒步區,營造出一片非常具有特色的生活圈,成為校園裡最有人氣的區塊。校園內新添了幾棟摩登且亮麗的大樓,建築師的水平高明多了,建築物兼具現代感,美觀又不突兀。

但相對的損失了幾棟頗具特色的老系館,其中最可惜的是那爬滿長藤的老地理系館,及那在春天時充滿柚子花香的紅土網球場。現在兩個新的紅土球場在老球場對面蓋了起來,場地是好多了,但少了那一排柚子樹,味道就差多了。

最近聽說在大門口,原來人類學系舊址要再蓋一棟大樓,引來不少反對意見。硬體建設固然重要,但就一座大學而言,教授和學生的素質才是最珍貴的寶藏。

又到了校長遴選期間,期盼台大能擺脫民主的束縛,以及各學院的本位主義,覓得一位能帶領學校開創新局的大家長。

教授研究室的基本配備是成排塞滿泛黃資料的木書櫃,老而厚重的木書桌,老式的枱燈、老式的彈簧舊沙發,配上簡易的木茶几。有的老師收拾得窗明几淨,案上置上幾支毛筆、硯台,古典而優雅,真值得在此室中消磨一生,但這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研究室都是堆滿了早已泛黃的資料、文章、上課筆記及報告,書桌僅剩下一小片桌面可供使用。

教授每日伏首於案間不自覺,一生的光陰就這樣流逝了。回頭仔細算算,到底留下什麼? 成就了哪些? 文章數百篇、專書幾本、學生無數。產值多少?

微不足道。月領如此束脩,只有叩首謝恩的份,那能再抱怨。

常見教授退休後,除了少數較重要的書籍帶走外,大部分的報告、資料依慣例會在走廊上曝屍幾天,供學生及同事撿取,剩下的就全進了資源回收場。

又過個一年半載,一個有著亮麗學經歷的小夥子,通過層層嚴格篩選,擠破了頭,頂著你的缺進來了,接著你的棒、踏著你的軌跡,繼續燃燒著他的生命,讓台灣大學繼續運作下去。研究室裡,除了主人翁面孔不一樣外,其他幾乎不變。有你沒你,日出日落,學校依然運作著,這就是教授這一行業的宿命。

很難體會一位退休老師,漫步在月夜的椰林大道上,看著曾經朝夕相處的研究室,燈仍亮著的心情。是該感傷逝去的年輕歲月,還是該推門進去鼓勵後輩一番? 還是默默地繼續走著,咀嚼那五味雜陳的複雜心情吧。

書籍介紹

《記那些波光與映像:李鴻源人生隨筆》,時報出版
作者:李鴻源

責任編輯:鄒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