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紀念登月46周年 NASA新計畫:2021年重返月球,2035年「人類定居」

紀念登月46周年 NASA新計畫:2021年重返月球,2035年「人類定居」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計畫還包括了打通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商業運輸通道,並透過機器人挖掘月球氫能源,大大降低成本,甚至實現人類火星之旅的夢想。

1969年7月21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成為首位登月人類,慶祝登月46周年之際,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多家商業太空公司合作,計畫於2021年重返月球,2035年可在月球設立適合人類永久居住的基地。此外,計畫還包括了打通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商業運輸通道,並透過機器人挖掘月球氫能源,大大降低成本,甚至實現人類火星之旅的夢想。

蘋果報導,這項由商業太空公司NexGen Space LLC所主持的研究計畫,集合21名前NASA工程師、太空人與業界代表,借鏡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補給國際太空站的官民合作成功模式,與Space X和波音公司技術合作,可讓NASA重返月球計畫的成本降低10倍。最快在5至7年重新登陸月球,每年估花費僅需100億美元(約3120億元台幣),大幅減輕美國財政負擔,也為未來登陸火星奠定經濟可行的探測模式。

科學家推測,部分月球坑洞中有結凍的水,可供太空人及太空設備使用。水是太空船燃料的主要成分,但重量驚人,須花費昂貴成本才能送至太空。目前運往太空每公斤物品SpaceX收取4750美元(約台幣15萬元),相較於NASA在阿波羅時代每公斤要價4.6萬美元(約台幣143萬元)低了許多。

NASA科學家克雷弗特提醒,該計劃可行性仍待商榷,重點在於月球的水藏量。理想狀況來看,月球上的氫能源可以變成低溫推進燃料,有助於未來的任務,甚至是火星之旅。人類未來可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加油站」,從月球發射探測船前往火星,可以省掉從地球上脫離地心引力所需的龐大燃料支出。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自由報導,不過,定居在月球上的建築工事絕非易事,NASA目前慎重考慮利用「地貌改造機器人」來進行,NASA上個月方發包了一項50萬美元(約台幣1500萬元)的研究計畫,預計將機器人送上月球南極,鑽探深層冰層,至於機器人及其他設備的動力,則有賴太陽能的幫助。

歐洲太空總署(ESA)去年底更提出將3D印表機送上太空,以月球粉塵為材料,列印出「3D列印月球基地」。利用月球塵土建造小屋好處多多,其一是省成本,不必耗巨資把已蓋好的小屋運上月球。此外,月球塵土能抵抗月球的極端溫差和太陽照射,讓人類朝久居月球的夢想更前一步。

中央社報導,NexGen Space總裁米勒(Charles Miller)認為,月球探索計畫不需國會議員授權。如果NASA持續與SpaceX、Orbital ATK與聯合發射同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等民間太空公司合作,國會議員將削減撥給NASA的經費。但目前送人類登陸月球的成本已比原本減少許多,NASA可在用每年低於40億美金的預算下,完成建設月球基地的計畫。

東網報導,事實上,中國早已向聯合國提交報告,計劃於2018年發射登月探測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研究建立基地的可能性。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FSA)6月時表示,2029至2030年的無人登月計劃,是他們的首要任務。

ETtoday報導,為了慶祝人類登陸月球46周年,和阿姆斯壯一起執行任務的85歲前太空人艾德林(Buzz Aldrin)在推特(Twitter)上發布一系列照片,回憶歷史性的一刻。當年阿姆斯壯是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阿波羅11號(Apollo 11)成功在24日回到地球,艾德林第一個下太空艙,笑稱自己是「第一個從外星球回來的人。」

艾德林說登上月球只是人類的一小步,下個大突破是登陸火星。

艾德林請阿姆斯壯幫他拍下這張照片,從太空面罩上還能看到阿姆斯壯的倒影。

關上艙門爬下梯子,艾德林說當時他很小心不要把門鎖住了。

艾德林說,這張腳印照片是在說月球的泥土好像滑石粉一樣。

艾德林說,當有小朋友問在月球上漫步是什麼感覺,他總會說黏答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