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得到的快樂是來自Logo而不是品質本身,我們失去了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使是抽一支菸,歐洲人或許是在品味菸草,美國人往往就只是為了裡頭的尼古丁而已。
有一個字叫做「Murica」,大意有點是在臨摹喝醉酒的鄉巴佬念「America」的音,在Google搜尋「Murica」的話會找到很多嘲諷「美國精神」的圖片,像是坐在裝滿Walmart購物袋的代步車上喝著可樂的胖子,拿著火箭筒騎著暴龍的美國大兵等等,以及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穿著白T牛仔褲,肚子微凸,一手拿著美國國旗一手拿著散彈槍的人。

Photo Credit: Google截圖
世界上有許多地方,包括部分的美國人自己,都覺得美國人或美國文化很笨,但嘲笑歸嘲笑,卻很少人真的能清楚的說出理由。
有人講是打仗,但大部份的美國人也沒有真的親自到過伊拉克,更別說打仗也幫美國人賺了不少錢;博學多聞的人會說美國人亂印鈔票害世界的經濟變得亂七八糟,但就像台灣政府的政策不好也不能因此說台灣人是笨蛋,加上亂印鈔票同樣也幫美國人賺了不少錢,這樣看起來或許也不是太笨的舉動。
所以美國人到底笨在哪裡?
幾周前我坐在米蘭街邊的小店,一邊喝咖啡一邊滑著Instagram,看到一個美國的朋友拍了張用了很多濾鏡的星巴克外帶杯照片,下面是滿滿的讚,剎時間我突然體會到了他們傻的原因。會這樣子說他們,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事物的真正價值,把工業化後失去靈魂的東西當成是珍寶膜拜。
高中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同學,曾經說她人生的目標就是能做到「冰淇淋只吃Häagen-Dazs,咖啡只喝星巴克」,當下還獲得周圍老師同學的激賞。雖然這個現在在美國闖出一片天的同學沒有天天上傳Frappuccino的照片,但我相信這個目標是很多浸淫美國文化的人的夢想,因為我認識太多太多的人都堅信著「星巴克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Häagen-Dazs 是地球最高檔的冰淇淋」。
反觀歐洲人-例如義大利好了-想喝咖啡的時候,他們會走進巷弄間或是廣場邊一家幾十年的老店,在吧檯邊品味一杯現磨的濃縮咖啡,看著新鮮咖啡上漂浮的那一層棕色油脂,享受咖啡衝進鼻腔中的香氣、層次和底蘊,然後快樂滿足的離開。他們得到的快樂是因為對細節的了解,知道每一口之間自己享受的是什麼。
反觀美國人去星巴克花錢買一杯我部份朋友口中「咖啡味道的水」,這杯水在全世界的每個地方喝起來都一樣(不同的地方就是店員有時候會寫錯你的名字),接著春風得意的喝,然後拍照,覺得開心。開心的原因不是因為哪一種特別的豆子或烘焙帶來了意外的驚喜,而是因為「我剛剛喝了一杯星巴克」。
受美國文化薰陶的台灣也常常有這樣的現象,好多時候我們得到的快樂都是來自Logo而不是品質本身,我並不是說就要因此抵制所有的連鎖品牌,筆者自己也很常吃麥當勞和喝City Cafe,但是啃著大麥克的時候我會很清楚的知道我只是為了省時或是嘴饞,並不是真的在品味裡面工廠大批生產的酸黃瓜片或是起司。

Photo Credit: Willy Verhulst @ Flickr CC By 2.0
我記得小時候國編版的課本裡面有一張圖,寫說工業化的目標就是標準化:通用,而且每一個都一模一樣。但正如有些咖啡、巧克力、冰淇淋會自稱是artisan(手作、匠造)一般,好的調酒師即使在製作經典酒款的時候也會加入自己的信手拈來。
一切標準化的結果會使人無法分辨東西的好壞,逐漸失去品味的能力,更可怕的,還為擁有這些平凡無奇的東西沾沾自喜。
可能有人會把這種追求獨特的行為看作是一種Hipster文化(在台灣最接近的概念應該是文青)而嗤之以鼻,但我認為這並不是在追求標新立異,而是品味的培養和對品質的識別能力,就是因為少了這種品味深度能力還總是大張旗鼓的暴發戶心態,有些美國文化才會讓很多人覺得是一種很笨的文化。因為不懂得品味,人就只能被粗製濫造的貨物制約。
喔對,在義大利是沒有星巴克的。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