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一定是難遮攔的大嘴巴,但他是亞斯伯格症候群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Poindexter PropellerheadCC BY SA 3.0
最近很多媒體跟政界的朋友一直在問我,到底柯文哲醫師是不是亞斯伯格症候群?因為柯醫師自己曾經說過他是。不管我怎樣用精神科醫師的名譽保證「柯醫師絕對不是」,只是那個疑問依然揮之不去,就像總有人認為馬總統是同志一樣。老實說,亞斯伯格症候群要當台北市市長是很困難的,就像被關在籠子裡的獅子,籠外一大群等著「伺候」他的猴子與烏鴉(反對黨市議員與媒體),講著他聽不懂的語言,一天到晚用棍子戳牠,獅子束手無策,只能長嘯亂吼。
亞斯伯格症候群是根據奧地利兒科醫師漢斯·亞斯伯格命名。1944年,他首度記錄了一些缺乏非溝通技巧、舉止笨拙、在同儕間低度同理心等情形的兒童。1981年,英國醫師Lorna Wing重新介紹了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發現,但是這個疾病一直到1990年代才開始逐漸廣為世界注意。
罹患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原因依然不明,許多研究支持遺傳論點,但神經影像的研究尚未找到明確病因。亞斯伯格症候群與性別有相連關係,整體約有75%為男性。
亞斯伯格症候群的診斷,必須具有以下三種徵狀:
- 社交困難
- 溝通困難
- 固執或興趣狹隘專注
一般人會從他人的舉止和氣氛蒐集情報,領會對方的感情和認知狀態,這就是察言觀色。然而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人缺乏這項能力,即使能看到他人表情,聽到特殊的語氣,卻無法理解別人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可以想見這在社交上會造成多大的障礙。
舉例來說:當他一直黏著你說話,已經到了令人受不了的程度。基於禮貌,你先會用稍帶不耐的語氣,或說等下要開會暗示他結束。但他根本不予理會,即使拉高聲調說「好了!今天就先討論到這裡」,他仍滔滔不絕,甚至問一些更白目的問題。最後你必須粗魯地制止他,甚至起身離開才能脫困,但他甚至對於你的不悅一無所覺,繼續找人討論剛剛的議題。
柯文哲醫師不是,至少不太有這個問題。觀察幾個演講的場子,他甚至可以和數萬群眾交流,講笑話比起馬英九更勝好幾籌。真的說「讀」不懂別人舉止和氣氛的,當今政壇非馬英九總統和呂秀蓮前副總統莫屬吧?但他們應該也不是亞斯伯格症候群,一個可能是傲慢和自我感覺良好,另一個則是驕傲和使命感作祟吧?
至於溝通困難,當然和察言觀色有關,但另一個更重要的關鍵則是固執。亞斯伯格症候群過度執著於自己的想法,常常到了一種沉迷的程度,忽略了現實,也不擅於妥協。
像是你想跟室內設計師討論壁紙的顏色,他卻滔滔不絕講這房間不適合壁紙,原因是……。聽到一半你已經瞭解了,就說:「嗯!那就不要用壁紙」,但他非得把全套講完,不管要花多少時間和力氣。你要是想討論新方法來解決問題,像釘一層夾板,要說服他,那又是一個浩大無比的工程。
這樣的人適合從政嗎?絕對不。像之前的跳針事件就是典型例子,但那不是亞斯伯格症候群的溝通問題,而是內幕重重,不想說吧?但已經足以引起軒然大波,搞掉一個國防部長。
柯醫師是固執不能溝通的亞斯伯格症候群嗎?從這個觀點來看,大多數的台大教授可能都是。他們習慣做老大,自己一直說,學生聽、護士聽、住院醫師聽、藥廠業務聽,病人更要聽。溝通是他說你點頭,他決定要說甚麼,他的研究最重要,因為他最權威,人命靠他救。
但柯醫師不是亞斯伯格症候群,為了在野大聯盟,他想了很多,不斷努力溝通去說服別人,還憋氣呢?老實說,台灣媒體超級嗜血,那些沒頭腦、不擅溝通的,早就被當丑角玩死,晾屍一旁了。
至於興趣狹隘專注,柯醫師有嗎?不知道。像很多探險家、發明家、音樂家、收藏家,或電腦駭客,他們抓住一件事情,花費無數時間、精力、金錢,這些都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影子。有興趣的人建議你兩本小說 -「無線電擒凶記」和「丈量世界」,裡面有非常生動的描寫。
幾乎百分之百可以確定,連柯醫師也不會否認的是 – 柯醫師絕對是大嘴巴,而且是腦子太好、跑太快,但舌頭跟不上,也管不住舌頭的大嘴巴。他是我的學長,我尊敬他,也尊敬每一個留在台大醫院,錢少事多,犧牲奉獻的醫師。假如沒有這些亞斯伯格症候群,或像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人,大家都想出名、賺錢、做官,我們可能在SARS時會死很多人,難以對付似乎越來越逼近的流感大難,醫療也只會急速大墮壞。
柯醫師要從政,一定要培養謹慎的能耐,更需要強大的幕僚。劉邦和其他一些開朝皇帝,如唐、宋、清相比,在政治上算素人,也可能是一個大嘴巴。所以需要蕭何、張良、韓信,但劉邦最後卻靠著他對決策的直覺,知人善任而變成開國君王。
柯醫師聰明、實際、有正義感,更能用素民的語言直指要害。他也不需與委蛇,不像有些政治人物習於說謊、巧言令色,亂開支票,尤其是玩弄數字與更正遊戲。至於他未來執政的成績如何?會不會無能?最後又變成跳針專家,那就有待時間考驗了。
(相關文章:政治「外星人」柯文哲 企圖改變台灣的藍綠生態系)
Tags: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啟蒙青年行動家的第一步,就從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青年行動家,其所具備的不僅只限於改變社會的口號或空想,而是能將個人的力量付諸實現,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號招青年學子發揮創意能量,將夢想進一步化為行動方案。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動力。」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表示,「我們希望鼓勵同學們,尤其材料、化學、化工專長的同學,做更多的好事情,我們這個行業(材料產業)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很多問題。」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以創新技術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歷年均以國際趨勢為主題和同學交流,第十一屆的獎學金營隊主題為「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李謀偉總裁親自說明主題發想,在一百多年前的19世紀,即使貴為國王,居所一樣沒有抽水馬桶、沒有電力能使用,生活十分不便;而現今人們擁有的舒適便利生活,是靠一百多年來材料科學的進步所成就。
“人類不知節制,將資源用到極限而帶來災難,災難發生時大家就說是材料科學、化學的問題,可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要靠材料科學。”

入選李長榮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的學生除了能獲得獎學金支持外,也透過參與李長榮獎學金營隊,在活動中激發出自我潛能、拓展不同領域的視野與人脈。2022年第十一屆優秀學生獎學金即吸引到數百位化工、化學、材料、商管等相關科系學生報名,相當踴躍。
打造良性成長循環空間,與學生互相激勵
第十一屆獎學金活動共分為實體營隊、線上課程與分組提案競賽。李謀偉總裁笑說:「我們營隊是沒有考古題的!我們要找的是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想法。」
實體營隊透過分組競賽培養學員成為「青年行動家」所需的五大關鍵能力,包含問題解決能力、領導力、團隊合作力、自由與紀律、創業家精神。每道競賽關卡皆充滿挑戰性,例如將學員分別限制不同感官運作能力,像是遮蔽視線、限制不能說話,讓學員透過其餘感官來熟悉彼此;或以「如何讓員工更彈性安排工作時間?」等實務題目為題,小組在五分鐘短暫討論後,遊說總裁或資深長官同意請求,考驗學員的溝通與談判能力。每項活動皆鼓勵學員發揮能力、建立團隊合作的默契,讓學員們彼此啟發成長。

許多學員皆表示在營隊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重要性、學習更多面向的思考觀點。學員林中冠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跟缺點,在一個團體裡就是要強化大家的優點,解決彼此的缺點,來完成一件事情。」學員吳佳穎則表示:「想藉由活動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人、跟他們學習,在這裡發現大家都很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想法也會立即告訴你。」活動中也安排李謀偉總裁與多位資深主管與學員們進行交流,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談,雙方更激盪出多元觀點、在營隊的良性互動中皆能獲得成長的機會。
「青年行動家」找到可以付諸行動的實踐力量,進而做出實際改變
李謀偉總裁勉勵學員:「面對未來的各種變化,不只要思考如何超前部署、做好萬全準備,更要擁有利他的精神持續回饋社會,實踐企業公民的責任,這正是領導者的勇氣。」而第十一屆獎學金營隊的「青年行動家」提案競賽,讓學員能夠充分發揮利他精神與創新觀點。提案競賽以「我看到、我想到、我做到」為主軸,將學員分成小組,由各組邀請非營利組織合作,發掘社會中待解決的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獲選最佳提案的組別,該小組合作的非營利組織就能獲得20萬元實踐費用,讓學員們的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進而擴大影響力。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持續致力培育新世代專業人才
長期關注台灣化學、材料相關領域的李長榮教育基金會,除了舉辦優秀學生獎學金活動外,另外還有博士生獎助學金以及李謀偉科學論壇(Bowei Research Conference,簡稱BRC)等人才培育計畫,致力培育國內優秀學子,推動創新研究思維。
其中BRC論壇更是由李謀偉總裁與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楊賽芬董事長捐贈的學術交流活動,仿效美國戈登論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每年年初在台灣選擇遠離塵囂的處所,邀請全球化學、化工、材料領域諾貝爾獎等級的的頂尖科學家,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由開放地進行學術討論、促進研究靈感的交流激盪。
BRC論壇被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副主席暨下屆主席、以色列化學學會會長Dr. Ehud Keinan看好有機會成為世界前四大化學論壇之列,義不容辭地自第三屆論壇開始從翁啓惠院士手中接下BRC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任務,更讓本地優秀研究生不需自費出國就能獲得國際級頂尖學者的建議與指教,為台灣的教育與研究灌注動力,藉此提供國內優秀人才與國際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
未來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出各項計畫,提供更多舞台與培育資源給未來的青年行動家,將影響力種子種在每個學員心中,期許優秀青年能勇於以「For Good」精神為社會注入更多創新能量。

- 了解更多: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第十二屆獎學金徵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