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命偷渡英國討生活 2千非法移民夜闖英法海底隧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9日法國內政部長卡澤納夫在倫敦與英國內政大臣特雷莎.梅緊急會晤,商討隧道偷渡危機對策,並防止黑幫、犯罪組織趁機走私人口。
中央社報導,歐洲隧道公司(Eurotunnel)發言人表示,超過2000名非法移民試圖在27日午夜到28日凌晨6時間進入法國北部加萊港(Calais)歐洲隧道公司營運區,試圖透過英法海底隧道(Channel Tunnel)穿越英吉利海峽前往英國,「這是過去一個半月來最大規模的入侵行動。」

Photo Credit: Mortadelo2005 @ Flickr CC By SA 3.0
歐洲隧道公司發言人指出,公司迫於偷渡者人數眾多,緊急調動全部200名安全人員並尋求警方支援,1900人被即時驅趕,200人被捕。這起事件造成歐洲隧道公司服務嚴重延誤,除了有不少移民受傷,在英國方面,旅客耽擱約一個小時,在法國方面,旅客耽擱約半個小時。
自由報導,根據官方統計,約有3000名來自衣索比亞(Ethiopia)、厄利垂亞(Eritrea)、蘇丹共和國(Sudan)、阿富汗(Afghanistan)等地的移民在法國加萊紮營,生活條件很差。英法海底隧道入口處,經常發生非法移民者企圖搭上高速火車,偷渡到英國討生活而發生意外。眾多移民紮營的情況升高法國和英國之間緊張,兩國相互指責對方沒能好好處理情況。
蘋果報導,23日晚間1名23歲的女子,在隧道附近的連接道路被撞死,這是6月以來在海底隧道附近的第8起非法移民死亡意外。24日凌晨也有一具男性屍體,在靠近英國的那端隧道內被發現。加萊海峽省當局為了減少這類不幸的意外,24日開會宣布,將增加隧道旁道路邊對移民的宣導,也會在重要的地點加蓋圍籬,防止非法移民者跳牆。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中廣報導,29日法國內政部長卡澤納夫(Bernard Cazeneuve)在倫敦與英國內政大臣特雷莎.梅( Theresa May)緊急會晤,商討隧道偷渡危機對策,並防止黑幫、犯罪組織趁機走私人口。英國已經額外撥列7百萬英鎊用來加強隧道安全,而歐洲隧道公司則就難民闖入導致行車受阻一事,向英法兩國政府索賠。卡澤納夫反過來指責業者,沒有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
大紀元報導,歐洲隧道公司表示,2000年以來,他們在安全方面已經花了1.5億歐元,平均每年1000萬歐元。然而在今年上半年他們就花了1300萬歐元。歐洲隧道公司是英法海底隧道管理營運商,提供車輛接駁服務,並從往來隧道的其他列車賺取營收。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