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遠方總令人憧憬,家鄉都令人生厭?原來台灣人的自卑,也是挺「國際化」的行為

是否遠方總令人憧憬,家鄉都令人生厭?原來台灣人的自卑,也是挺「國際化」的行為
Photo Credit: Tobias Klenze CC By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用不同角度來檢視自身,發現其中的可取之處。真是「青鳥就在身邊」的領悟。

旅行中,特別能感覺到全球正在進行奇妙的族群遷徙現象。為了旅行、工作或新生活,東方人往西走,西方人向東遊。

「中國改變我一生!」這是那天晚上,在一間充滿法國大學生的老公寓中,最常聽到的一句吶喊。

我們正旅行到法國古城圖爾(Tours),參觀著名的羅亞河流域古堡群。在台灣有時被歸為「矯揉造作」的華麗造景,或者百貨公司仿製的華美建築風格,在法國就是街頭巷尾的自然場景。

法國香波堡chateau de chambord|Photo Credit: 歐呦詩心瘋

映著絢麗雲彩的飄然心情,我們踏著中古石地返家,迎接我們的沙發主人昆丁,是剛從中國遊學回來的大四生。晚上好多法國帥男美女陸續出現,他們在暑假去了中國幾個月,現在抽著便宜的中國白煙、喝著二鍋頭白酒,邊玩在中國路旁學來的擲骰子划酒拳,邊重複幾句簡單中文,不時對我們大喊:「中國改變我一生!」

「住法國太ㄍㄧㄥ了啦。」昆丁說:「我有個女生朋友,只是去轉角買個麵包都要化好妝,我也是上街就得穿戴整齊,在這裏不跟著大家一樣,會被說閒話的。但是在中國,大家隨便亂來,衣著花花綠綠,都過著自己想要的日子,可是很奇怪,社會就是可以運作。」

眼前這些彷彿從雜誌中走出來,讓人懷疑是一醒來就完妝,置身浪漫文化的法國年輕人,竟會有這層煩惱?無視於我們待在房間休息的意願,這幾個法國大學生輪番敲打房門,有人想多聊點中華文化,有人想練中文,有人想拉我們去酒吧跳舞,也有人是被拖來練習英文。

「大家說我們不屑說英文,才不是這樣。」昆丁推翻我們對法國人都不愛說英文的刻板印象:「那是因為我們英文教育太爛了,我們英文超爛的,才不好意思講。」

他播放當初在中國旅行的錄影,分享途中的奇人異事,還表示雖然當地人常用看外星人的眼神,關注他的一舉一動跟旁人討論,有時會令他感到困擾,不過人們不假惺的直率態度,也是昆丁喜歡的地方。

Tours沙發主人與朋友們|Photo Credit: 歐呦詩心瘋

Tours沙發主人昆丁與朋友們|Photo Credit: 歐呦詩心瘋

如此這般,把亞洲在人們眼中的「不先進」當成瑰寶的還不少。

從瑞典前往挪威的便車上,其中一個駕駛是瑞典稅務官員,我隨意問起他的夢想,稅務官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我跟太太很認真的計畫著,過幾年要搬去東南亞,印尼不錯。」我訝異的說:「可是東南亞對北歐人來說,不會太熱、太亂、太吵了嗎?」他不置可否的笑了,回答:「我覺得很有生命力。」

來歐洲前的我,曾經想過這些亞洲國家努力想改進的部分,反而是不少歐洲人的夢想嗎?已經實現他們夢想的我,想到書局一排排歐美人士的生活觀察紀實;想到大片的歐風民宿與景點;想到街道喧囂、旗幟、廣告、招牌……

回想起過去參與的都市設計研習營,我們討論如何讓環境更有整體美感,參考歐洲都市規畫觀點,到底該完全保留生活文化特色,還是讓視覺上有統一的美感?從別人的眼中看亞洲,讓我視覺疲勞的周遭景色,原然這麼繽紛多彩生機盎然。

而這種喜歡「落後」國家症狀,我自己也是有的。在社會科技進步下,相對「不文明」、「不現代」、「沒有規則」的地方,多麽令人感到自由。

舉例來說,阿爾巴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西邊隔著亞得里亞海與義大利對望,南面接壤希臘,一個目前還沒有麥當勞進駐的國家。聽到這件事時,我們有多驚喜,覺得這裡是遠離資本主義的淨土,但對當地人來說,這只是應證了令他們沮喪的現況:「我們國家太窮、太沒發展了,國際企業當然不想來啊。」

前往阿爾巴尼亞北部,小村落富舍阿勒茲的巴士上|Photo Credit: 歐呦詩心瘋

前往阿爾巴尼亞北部,小村落富舍阿勒茲的巴士上|Photo Credit: 歐呦詩心瘋

我們去了阿爾巴尼亞北部的小村落富舍阿勒茲(Fushë Arrëz)。這個小村落裡,每天有牧農親自販售的新鮮牛奶,所有食材都是當地、當季、有機且手工自製,因為沒多餘的錢買農藥或進口品。這對他們來說是無可奈何的現狀,但對比台灣要小心翼翼,多付鈔票才能夠擁有的堅持:無添加化學原料、純手工、有機食材,我們有多羨慕他們的生活啊!

在富舍阿勒茲,健行時遇到的一家子,邀請我們共進晚餐|Photo Credit: 歐呦詩心瘋

在富舍阿勒茲,健行時遇到的一家子,邀請我們共進晚餐|Photo Credit: 歐呦詩心瘋

跟著富舍阿勒茲的美語老師,我們拜訪高中生琳達,她招待我們薄荷茶、自製優格和媽媽做的美味派餅。一旁的爸爸比手畫腳,誠懇的對我們說著陌生的語言,琳達幫忙翻譯:「他很開心你們來旅遊,這是我們的榮幸。你們大老遠來了解阿爾巴尼亞,我們彼此就不再只是地圖上的圖案。這樣真正的交流,看到彼此擁有什麼、缺少什麼,各國文化才能像拼圖一樣,讓自己的生活跟心逐漸完整。」

富舍阿勒茲高中生琳達及父親|Photo Credit: 歐呦詩心瘋

富舍阿勒茲高中生琳達及父親|Photo Credit: 歐呦詩心瘋

各國最自卑、自厭的現況,竟然常是外國人最欽羨的地方。是否遠方總令人憧憬,家鄉都令人生厭?看來各方討論檢討的台灣人自卑現象,其實也是挺「國際化」的行為。到底什麼樣的地方,才能有最好的生活?

我這才理解,出生在哪裡都不可惜,每個國家現況的好壞,沒有標準答案。跨國資訊的頻繁交流,讓我們有更多原因自憐,卻也有更多機會,用不同角度來檢視自身,發現其中的可取之處。真是「青鳥就在身邊」的領悟。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