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母乳哺育週:職場環境不友善 三成媽媽復工就「斷奶」

國際母乳哺育週:職場環境不友善 三成媽媽復工就「斷奶」
Photo Credit: 台灣母乳協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推廣母嬰同室與早期肌膚接觸,能有效提高純母乳哺育率並延長母乳哺餵期間。

國際母乳哺育行動聯盟﹙WABA﹚將每年8月1日至7日定為「國際母乳哺育週」,台北市衛生局與台灣母乳協會邀請多位新手爸媽及專家,分享哺育母乳及照護嬰幼兒的經驗。

自由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妻子陳佩琪也出席宣導母乳的好處,更表示她一手包辦孩子小時候換尿布、泡牛奶,「他認為自己是『大男人』,看到小娃娃會手足無措。」柯文哲解釋,因為妻子是專業小兒科醫師,他很難達到她的要求,所以讓她自己做。

台北市副市長周麗芳表示,衛生局去年母乳哺育調查統計,北市2個月純母乳哺育率為63.7%,6個月驟降至39.6%,深究原因後發現,除母乳量變少,其次就是返回工作職場無法再哺乳;陳佩琪也說,母乳含有豐富且天然的不飽和脂肪酸及鐵質,有助孩子發育,但許多職場並無哺乳友善環境,希望雇主支持母乳哺育。

母乳哺育不僅能降低寶寶腸胃道、呼吸道感染及中耳炎的危險,還可以減少過敏、減少高危險群的兒童期糖尿病的機會。哺餵母乳的寶寶發生嬰兒猝死的風險較低,而婦女藉由母乳哺育也能使產後子宮恢復較快,產後出血的機會較小,身材恢復較快,甚至得到乳房癌、卵巢癌及骨質疏鬆的機率減少。

相關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動全球嬰兒餵食策略中,提出各國政府保護、鼓勵及支持嬰幼兒純母乳哺餵至6個月,其後添加適當的副食品,可持續哺育母乳至兒童2歲或2歲以上。

昨天早上,在台北市政府一樓大廳,有一場台灣母乳協會舉辦的「2015國際母乳週記者會」, 邀請我以兒科專業醫師的立場,來幫忙宣導哺餵母乳的好處..哺餵母乳的好處, 一般民眾都會想到: 經濟–不須花大錢去買奶粉 省時–半夜不必起床泡…

Posted by 陳佩琪Peggy on 2015年8月2日

中央社報導,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日公布最新母乳哺育率調查,國內6個月以下嬰兒純母乳哺育率在2012年達到49.6%,接近世界衛生組織2025年50%的目標,並高出全球2005-2012平均值38%。但之後連2年下降,102年是48.7%、103年是45.8%,推測與推動母嬰同室與及早母嬰肌膚接觸受阻有關。

國健署長邱淑媞與陽明大學教授簡莉盈分析全國母乳哺育調查資料,結果顯示有進行24小時親子同室者,住院期間純母乳哺育率為沒有同室者的近5倍高;純母乳哺餵到產後6個月的機率,也達約2倍高。

有進行及早母嬰肌膚接觸的婦女,其住院期間純母乳哺育機率是沒有接觸者的2.04倍,產後6個月純母乳哺育機率亦有1.26倍高。可見母嬰同室與早期肌膚接觸,能有效提高純母乳哺育率並延長母乳哺餵期間。

蘋果報導,但國健署坦言推廣母嬰同室有難度,原因是傳統模式是寶寶生下後就抱到嬰兒室。須建立寶寶出生後先給媽媽抱一會兒,之後與媽媽放在同一房間的新模式,才能進一步推廣母乳哺育。

Photo Credit: 國民健康署

Photo Credit: 國民健康署

優活報導,有些民眾認為,母嬰同室會增加寶寶感染,然而國健署表示,許多研究證實事實正好相反,母嬰同室會大大降低寶寶感染機會。因為透過純母乳哺育,能將媽媽的抗體完整提供給寶寶,給寶寶抵抗力,且母乳本身無菌、不必經過水、容器、以手觸摸等沖泡過程,大大降低寶寶受感染的機會。

另外,媽媽不像醫護人員要照顧很多生病的寶寶,因此,把寶寶與媽媽及家人放在一起,較不會有交叉感染的風險。即便是愛滋媽媽,也能減少垂直感染、提高寶寶存活率。聯合報導,國健署積極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目前有76.6%的醫療院所合格,也呼籲企業善用勞動部補助的經費,每室2萬元,建置哺乳室。

NOWnews報導,為了使職業婦女兼顧母乳哺育及工作,性別工作平等法去年12月11日修正公布,增訂僱用受僱者250人以上的雇主應提供哺(集)乳室的規定;勞動部也於今年3月13日修正發布「哺集乳室與托兒設施措施設置標準及經費補助辦法」,將雇主提供員工哺(集)乳室納入補助範圍,並提供最高2萬元補助。

Photo Credit: 香港母乳育嬰協會

Photo Credit: 香港母乳育嬰協會

東網報導,香港母乳育嬰協會2日舉行第7屆集體哺乳活動,以喚起港人對在職媽媽的關注。該協會調查顯示,近八成半受訪者表示公司沒有為員工落實「上班哺乳休息時間」,令她們工作時感壓力。除了時間外,有兩成的受訪者表示公司並沒有提供任何集乳措施。部分受訪者更指常要在會議室、雜物房、甚至洗手間內集乳。

去年衞生署統計,只有2.3%的香港在職媽媽能夠做到以純母乳哺育至6個月。而短短10星期的產假以及僱主對在職媽媽的支援不足,均為媽媽選擇放棄哺育母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