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聲明:不是我國問題,偷渡人潮需歐盟各國共同解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期有數以千計的難民冒生命危險闖入英法隧道,試圖偷渡到英國,僅上星期已有高達數千人次企圖闖關。
文:Wade Cheng
由於自家戰亂以及人權低落等問題,長期以來非洲及中東地區有不少非法移民嘗試越過地中海進入到富庶的歐洲尋求人生新的開始,當中首選的最佳目的地即是英國。除了英語的普及使得移民落地生根較於歐洲諸國容易之外,亦有諸多如無需檢查身分證明文件或可投靠已成功抵英親友…等原因吸引遷移者過去。另外,當遷移者成功上岸後英國政府除了無條件提供品質高端的免費食宿外,更與他們每週35英鎊的生活費供其花費。
種種的誘因使遷英人數愈來愈多,而遷移者最後聚集在法國北部的加萊(Calais)嘗試赴英。但在天險英吉利海峽的阻攔下,這群沒身份且經濟能力有限的移民除了偷渡之外別無他法橫越。在不斷地設法偷度上跨峽渡輪、跨海大卡車(Lorries)、或跳上行進中的歐洲之星(Eurostar)…之時,法國警方基於英法雙方的並列協議(Juxtaposed Controls)義務控管法方赴英旅客而疲於奔命。法國時間上星期日,警方為防止遷移者拆毀歐洲之星行進路線的圍牆更試圖噴灑大量催淚煙霧將其驅散。目前已有多達10個遷移者在搏命偷渡過海時喪失性命。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身為好鄰居,英國政府決定伸出援手減緩法國邊境的壓力。上星期五英國首相卡梅倫在代號「眼鏡蛇」的緊急應變會議後向媒體表示:「這樣的現狀時無法接受的。我們會以增加圍牆、增添資源、更多地探犬隊等,幫助邊界另一方的法國在每夜與遷移者上演的貓捉老鼠遊戲」。
文翠珊、卡澤納夫:不是英法自身問題
而英國內政大臣文翠珊和法國內政部長卡澤納夫在報章撰文,指英法兩國目前面對的偷渡問題,不是英法兩國的自身問題,應該是歐洲國家和國際社會的首要問題,當中很多偷渡者是經意大利、希臘和其他國家才去到加萊,所以歐盟國家應共同解決偷渡問題。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除了去年秋天英方編列了1,200萬英鎊的經費因應此項問題外,本月稍早英國政府亦宣布將會斥資200萬英鎊協助法國在加拉地區興建安全區(secure zone)以檢查過海大貨車。事後英方承認其將追加700萬英鎊的保安經費來維穩加拉地區以及過海隧道的通道。
除經費上的贊助外,英國也派了數堵長達16呎(5米)被稱為『國家屏障資源』(National Barrier Asset)的圍牆以圍住加拉地區遷移者聚集地科凱勒市(Coquelles)。現在碼頭邊已被16呎高並附有尖刺的圍牆、監視器、以及重裝法國鎮暴警察鎮守。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英國國內對於無條件接受難民也出現了不少反彈聲浪。民族主義至上的英國防禦聯盟(English Defense Leagues)在遊行時對半島電視台表示他們認為英國已經有太多的移民了:「我們已經受夠了,目前英國已經接納太多的移民了。我們的國家已經跪在地上無法動彈,該是時候將注意放在其他地方,像是老兵、蝸牛族、或是全國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讓更多人進來這個國家只會讓系統繼續崩壞。」
英法內政部長在當地時間星期日發表了共同聲明表示解除此一危急雙邊交通及貿易的危機是首要任務。兩國將會合作,一同將保安層級提高以防止走投無路遷移者奔赴英國。
- Aljazeera : UK and France say ending migrant crisis is top priority
- BBC:Why is there a crisis in Calais?
- Aljazeera: Migrants disrupt tunnel traffic between France and UK
- The Guardian: If you hate the migrants in Calais, you hate yourself
- Aljazeera: UK PM wants sniffer dogs and fencing to stop migrants
- The Telegraph : Calais crisis: How does Britain deal with migrants arriving from France?
- Aljazeera: French police use tear gas to disperse migrants
核稿編輯:歐嘉俊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