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為了捍衛族人的「集體權」,我支持課綱微調把「原住民」改成「原住民族」

為了捍衛族人的「集體權」,我支持課綱微調把「原住民」改成「原住民族」
Photo Credit: *嘟嘟嘟*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反應的是國際上的潮流,特別是「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台灣原運從「原住民運動」到「原住民族運動」,象徵著運動的主要訴求從個人權利轉向「集體權」。

文:亞威.諾給赫(苗栗泰雅族人)

反課綱的街頭運動越演越烈,許多在研究歷史領域裡的專業人士在新的所謂「微調」課綱中找到了許多爭議點,並且指出有損於台灣主體性,甚至有企圖洗腦之虞,在每個國家中的歷史教科書中一定會帶有固定的意識形態,甚至可以說反映出最主流的意識形態,在這裡暫且不論爭執的整體因素,因為到了目前為止,所有的反課綱的聲音之中總是缺少了原住民族的聲音。

在先前的報導〈高中歷史課綱「微調」吵甚麼?解析7大反對意見與3大支持論點〉裡,其中第七項爭議「消失的平埔族」就說到將「原住民」微調成「原住民族」會將未被正名於官方的平埔族排除在外。

另外,在〈寄居在語言裡的戒嚴幽靈—關於反課綱微調事件的反省〉一文裡頭,更是將改成「原住民族」視為效法中國將少數民族收編治理的手段;即便是台大教授也將這條內容擺入反課綱爭議之中。但,真的是這樣嗎?

原運的奮鬥和成果誰人知?

大部分的台灣人都不知道,八零年代風起雲湧的原住民運動,有許多原住民前輩一路爭取來的成果,包括原住民可以使用自己的族名,而不用一定要跟從漢人的姓名制度取名字,從改回族語姓名找回自己的根。

或者,憲法增修條文將「山地同胞」改為「原住民」,是為了避免污名化,而一直沒有成功的「還我土地」運動更持續影響著當代的原住民子弟。此時,由「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反應的是國際上的潮流,特別是「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台灣原運從「原住民運動」到「原住民族運動」,象徵著運動的主要訴求從個人權利轉向「集體權」。

族群集體面對的困境,不只是原住民個人遭遇的生存問題,因此原運訴求的目標要「向國家要求平等對待、消除歧視,轉向要求原住民族自決」。而說到平埔族的消滅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平埔族的正名屢屢受到打擊從來都是官方的冷漠和誤解所導致,拿進課綱作為爭議最可笑的是,不管有沒有微調,平埔族永遠都是被排除在外的一群,與其在「族」字上爭辯,不如去討論該如何促使政府修法讓平埔族正名才對。

簡單來說,反對這條課綱微調所用的理由都可發現,即便是大學中歷史系教授都沒有從「原運」的脈絡去思考,更何況是學生呢?而這也一再反應出台灣不管在哪種主流的意識形態裡,永遠都將原住民族摒除之外,不管是現在備受爭議的課綱還是以前的課綱,描述原住民族的篇幅永遠是跟史前時代比鄰,好似原住民永遠都處於課本所想像的未開化或是落後。

每種主流意識形態在課綱的內容中總是在失去和獲得之中憤怒又開心,但是對原住民族來說,我們總是不斷在失去,不管是在課綱裡也好,還是所處的社會亦然;在大漢人思維底下的人,總是誤解、汙衊、或是不完整的理解原住民族,而最慘的是,那原住民的下一代呢?

Photo Credit: 古天熱 @ Flickr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古天熱 @ Flickr CC BY SA 2.0

現實社會中的原住民族不在課綱裡

現在的台灣政府打從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到推翻滿清,然後軍閥割據、中原大戰然後統一,再來遇到日本軍國主義、世界大戰然後結束,最後遇到國共內戰、播遷台灣然後國共隔著海峽對望著,直到現在國家富庶豐饒還跟中共關係日漸交好。

反觀這一百多年當中,台灣原住民受到日本軍國皇民化的政策以及不合理的對待,然後被迫以高砂義勇隊的名義,在南洋中打著他們不知道為了什麼的戰爭而劃入了世界大戰的脈絡之中,然後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政府來了,接管所有日本從我們這邊搶來的土地,欺騙不會中文的我們,連正義都不會寫的我們還不來不及反應,戒嚴開始了。

那時白色恐怖蔓延全台灣,不只我們恐懼,整個台灣母親都在顫抖,然後核廢料來了、水庫興建案來了、海岸開發案來了。更不用說四百年前,受到第一批殖民統治的平埔族群,文化消逝的速度更是急劇。

現在的教科書內也用更少(甚至沒有)的篇幅去介紹,就算有,授課老師僅僅草草帶過,完全無視平埔族的真實存在和公平正義,將之視為只存於過去的博物館內冷硬的展覽品,忽略平埔族在台灣社會跌跌撞撞的路上希冀各方能夠投以關注和責任,而這段活生生存在於台灣歷史裡的事情卻從未在教科書內被提及。

原住民的處境並沒有因為台灣的經濟的起起伏伏而有所改變,畢竟從一開始的教育,原住民就永遠不會在課本裡面看見最真實的自己,很多人都知道在台灣島上最高的山脈叫做玉山,而布農族人卻沒辦法在課本裡知道玉山是被喚作「Tongku Saveq」。

而我身為泰雅族原住民,對泰雅族的理解都並非教科書上所教,書的內容再提及泰雅族時,也只會提到「紋面」就沒有後文了,完全沒有提到泰雅族與漢人或是各方殖民政權的互動,還有更多跟「霧社事件」一樣的歷史事件,對各族而言都同等重要,這就是原住民族最感到悲哀之處。

請將原住民族的歷史還原

我們能不能期待在往後的歷史課本裡,可以看見原住民族的歷史被完整的呈現,而不是在寥寥可數的頁數裡串場,最近造成這次課綱爭議的檢核小組成員王曉波曾一直以聯合國「反殖民地宣言」強調近代的殖民統治是破壞聯合國和平憲章的,他說:「聯合國是普世價值,難道要宣揚殖民帶來的貢獻?」

那請問可以將原住民族的歷史還原嗎?在原住民族的眼裡,你們難道就不是殖民統治嗎?對全體原住民來說,反對教育課綱這件訴求是遠比現在佔領教育部還來的久遠。不管台灣要面對什麼艱難的挑戰,相信我們都會選擇愛這片土地,但是要大家都團結時,更一定要讓彼此知道我們原住民族跟其他人有什麼不同的定位,而這些都是需要共同去包容和理解的。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