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導遊籲陸客響應滅頂行動 陸康師傅:惡意中傷,已報警處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康師傅緊急發表聲明表示,康師傅在大陸生產與銷售的產品,從未涉及台灣近年來的油品事件,康師傅從未進口並使用台灣相關油品。
「滅頂」行動仍在持續,中國微博最近瘋傳一段由遊台陸客拍攝的短片,內容為一台籍女導遊在遊覽車上概述頂新黑心油事件及台灣人自發的「滅頂」抵制。導遊並呼籲陸客共同響應抵制行動。對此,中國康師傅發表聲明,澄清與台灣頂新的黑油事件絕無關聯,並以該導遊「惡意中傷」向警方報案。康師傅還呼籲社交平台應加強管理,勿使其成為造謠利器。
中央社報導,在這段約2分40秒的影片裡,一位台灣女導遊對車上遊客介紹,台灣民眾在抵制康師傅的母公司頂新集團,又稱康師傅運往大陸的餿水油是台灣的56倍。
女導遊還說,康師傅的態度是不在乎台灣市場,但是大陸就算10億人不買它,只要有4億人購買就夠了。女導遊呼籲,「兩岸同心齊力把康師傅搞倒,絕對可以改善大陸的食安問題。」
蘋果報導,該影片在微博引發巨大迴響,轉發量逾萬,連中國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崔永元、谷歌前大中華區總裁、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也都轉貼。李開復現已刪除該則貼文。但不少看過影片的網友表示,再也不想吃康師傅了。
東森報導,對此,康師傅緊急發表聲明表示,康師傅在大陸生產與銷售的產品,從未涉及台灣近年來的油品事件,康師傅從未進口並使用台灣相關油品。「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台辦也分別於2014年10月22日和2014年10月29日正式發佈澄清,證實康師傅在中國生產所使用的油品安全無虞。」
聲明並指出,針對影片中的惡意中傷行為,康師傅已於第一時間向相關媒體平台進行舉報,並已向所在地區警方報案,提請司法介入調查。
東網報導,台灣檢方於2014年10月8日查獲頂新國際集團旗下的正義公司以飼料用油混充食用豬油的案件,是為黑心油事件。不過,康師傅之後也宣稱,康師傅與台灣味全、正義公司、頂新製油並無直接關聯。「公司已終止對台灣味全公司的康師傅商標的品牌授權,台灣味全公司不得再以『康師傅』為品牌在台灣生產與銷售即食麵產品。」
相關報導:
新聞來源: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