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創意總監和珍妮佛‧康納莉的跨界對談:我們因一款洋裝而成為朋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他最早在電影《四海兄弟》中注意到她時,兩人的年齡相仿。珍妮佛努力在事業上打拼,希望能夠以動人的演技更上一層樓,Nicolas Ghesquière則積極在時尚產業建立口碑,快速成為21世紀最受矚目的設計師之一。
採訪:Nicolas Ghesquière與珍妮佛‧康納莉(Jennifer Lynn Connelly)
他最早在電影《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中注意到她時,兩人的年齡相仿。珍妮佛努力在事業上打拼,希望能夠以動人的演技更上一層樓,因而投入於多重大膽的角色;同一時期,Nicolas Ghesquière則是積極在時尚產業建立口碑,快速成為21世紀最受矚目的設計師之一。
兩人的命運交錯,至今也仍是好友。十年的友誼堅實、深厚。沒錯,兩人看似來自於不同的星星,但卻是同一顆星球,一個以創意為主的世界,兩人彼此激勵,以紀律自我期許。也因此,珍妮佛‧康納莉成為了Louis Vuitton的繆思之一。
這個動作合情合理,象徵的並不只是簡單的品牌大使的角色,而是真誠的一段友誼,以同樣的創意語彙為基石的情誼。我們在洛杉磯和他們見到面。由於兩人都是很低調的人,這位女演員與LV女裝創意總監答應和我們相約於洛杉磯柔軟的艷陽下,告訴我們兩人合作的企劃,還有兩人的深厚情誼。
請跟我們說一下您兩人第一次認識的情形,當時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什麼時候的事?
珍妮佛:當時是2002年,是我因演出《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被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的那一年。當時我需要一款晚禮服,以便出席頒獎典禮,我們就是這時候第一次見面。
Nicolas Ghesquière:沒錯,當時在紐約。但是我總覺得之前就已經認識她了。我從《四海兄弟》那時候就開始注意到她,也持續透過她所演出的作品繼續關注她,我喜歡她演出的《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這些電影。所以他們跟我說我們要見面的時候,我非常開心。
你們的關係超越了一位設計師與演員之間的互動關係…
N.G:沒錯,因為我們很快就越來越熟。我們最開始一起合作一項企劃,然後我們有了共同的語彙,一場真誠的對話。你很快就會發現,慢慢的,我們的共同點不再是單純的一款洋裝。這就是為什麼時尚如此有趣,它會結合價值觀,創造強韌的連結,打造出美好的情誼。
因為穿上一件衣服是很特別的事,不是很隨興的。在一款洋裝找到適合的人來穿上之前,洋裝本身並沒有價值。誰能夠將這款洋裝的精神具體化?在珍妮佛身上,我有了這樣的感覺,她讓我真正了解具體化的涵義。當你要求和我見面時,我必須說,是我事先未預期的一件事。
太多人根本不在乎要為他們創作服裝的人,而這種可以針對某件事討論、交換意見的機會,是我第一次遇見,也讓我感到很自豪。
J.C:對我來說也是第一次。我當時正要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是很特別的時刻。當時我很欣賞他的美學理念,以及他為我這款禮服所設想的畫面。這種可以見面、分享想法的機會真的很難得,是我以前從來沒友的經驗,我們因為這款洋裝而成為了朋友!
當我慢慢發現Nicolas的作品,我發現不但非常美,而且還有一種特別的氣質,有一種真誠、純粹的元素,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模式將設計與經典、雋永的感覺做結合,這就好像是發現一種全新的東西,但是又從中感到很熟悉的感覺。
我喜歡這種勇敢的作風,永遠超越我們的期許。我覺得我們兩個都是喜歡挑戰自己極限的人,這是我們共有的特質。
珍妮佛,在過去這些年來,Nicolas是否影響您的時尚風格,或是透過他的服裝讓您對自己的風格有更多的了解?
J.C:絕對有的,我認為這是一個禮物,能夠和一個與你這麼有共鳴的人可以變成好朋友,就是這種感覺。和Nicolas相處的時候,我覺得很自在,不過,我私人的生活是一回事,但是參加不同活動、站在鎂光燈下的這個公眾人物的生活又是另一回事。
能夠站在鎂光燈下,對自己感到自信滿滿,能夠很自在,是很美好的。能夠穿上一款真正反映出自己內在感覺的禮服,真的很幸運,我覺得這都是歸功於Nicolas和我的友情。
是的,他影響我的穿衣風格,就好像是他讓我挑戰自己的界線,但同時也尊重我的個性特質。他為你設計的同時,也尊重你內在的特質,永遠在濃郁但柔軟的面向有所平衡。我好比從未知的一面裡面看到令我振奮的特質,但是我仍是舒適自在的,這是一種很迷人的感覺。
N.G:你說的對,這裡面的確有一點張力在拉扯。
J.C:是的,一種張力。在這自由創作的框架裡面,有一種幾乎是讓我害怕的東西。非常令人振奮。這種創意,這種對細節極為精確的態度。我覺得Nicolas是一個很精準的設計師,永遠在突破自我。我喜歡參與這探險的旅程,喜歡這種感覺。
Nicolas請跟我們說您常常提到的「舒適圈」是什麼?
N.G:是的,我喜歡這種突破自我界線、超越舒適圈的概念,也就是突破自我。我在過去常常這樣,也喜歡如此。但是現在我喜歡在這些界線中做點有趣的東西。創造出一些你熟悉的東西,或許是你以為你已經知道、或者曾經穿過,但是你還是會因為這種新鮮、難以描述、特別的感覺而對它趕到著迷。
我過去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我也可能繼續,但是現在的我很喜歡這種模式和我的定位。我沒有意願變成更有實驗性,或是變得更精確。現在的我是我想要的模樣,我喜歡做不同的探索。過去的我是以實驗性的設計為出發點,但是我知道自己也可以做點別的,我很高興我可以這樣做。
珍妮佛,從五年前Nicolas在另一個品牌時,您已經是他的繆思,而今您在Louis Vuitton也有了這個新的角色。能夠與同樣一位設計師合作,一起敘述一段新的故事,真的很特別。
J.C:其實這很類似一段友誼的起伏與成長。第一次就完全是意外,我們就在聊說「這會很有趣!喔,真好玩!」而這一次是比較經過思考的合作,就很像是我們的友情,經過這些年來又更堅實。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