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政府:人文學科產能低建議廢止,否則砍大學補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北大學校長里見進批判「文科無用論」指出,「是不是太過於短視、急功近利了?大學也必須培養也許不是馬上有用,但將來可能會有很大發展的人才。」
華爾街日報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推動國立大學改革計畫,呼籲公立大學「重定教育使命」和重整課程,被認為產能低的人文社會學院首當其衝,甚至被建議廢止,偏重為企業培養具有職業技能的畢業生。
安倍的目標是能有10所日本大學進入全球百大名校。根據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專刊排名,目前只有東京大學排名23,京都大學排名59。國立大學最好能在科學研究方面領先全球,不然就專注於職業訓練,與企業結合。
中時報導,日本政府自2004年度將國立大學變更為法人組織後,每年削減1%的營運補助經費,至今年度已削減12%,大學被迫提高經營效益,自負盈虧。此舉也使國立大學從101所減到86所。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下村博文要求86所國立大學在6月底重新評估學校法人的組織及業務,加強學科特色及對社會的貢獻,且明文建議校方應考慮廢止人文社會學院、教育學院所等。政府的補助款將依照各大學對安倍新願景的支持程度來分配。公立大學有七成的經費來自中央政府,不得不買帳。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文科省將國立大學分成3種型態,依經營型態之不同分配運營補助費額度:
- 致力培養振興地方產業、貢獻地方社會的人才;
- 重視專門領域,致力全國性的教育研究;
- 創造卓越的學術成果,致力揚名國際社會的高水準研究。
日本放送協會(NHK)7月17日發表的調查指出,有八成以上的國立大學表示,有意將文科相關學院整併或廢除,也有學校擬削滅文科招生名額,以因應高齡少子化的社會新型態。
中時報導,安倍政府廢文科的主張,其實與日本經濟產業界在背後推波助瀾脫離不了關係。日本經濟長年不景氣,加上終身雇用制度瓦解,日本企業不再像從前願意花大錢培訓人才,於是開始期盼大學能負起職前訓練的責任,代為培訓具實戰力及工作技能的員工。
聯合報導,缺少技術人員已在美國等先進國家引起有關傳統教育理念的辯論,日本也不例外。日本企業過去以終身聘用聞名,但現在逾三成大學畢業生在3年內辭去第一個工作,說明了大學所學無法在社會上學以致用。不少文科出身的日本社會人士坦承,在大學所學對實際工作並沒有太大幫助。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西部的愛媛大學現在更偏重職業訓練,計畫取消近三分之一的人文和教育科系,並建立區域發展課程,訓練將來為當地產業工作的學生。弘前大學決定自2016年4月起將理工學系招生名額增加90人,文科減少150人。和歌山大學明年擬將經濟學院的3系整合,並減少招生名額,課程也將以職業導向為主。
星島報導,此舉是安倍復興日本計畫的一部分,希望透過更專注科研,以及度身訂造的職業訓練課程去增加大學畢業生的競爭力,從而為經濟注入更多活力和創新。愛媛大學主修社會科學的20歲女大生松田美保認為,文科對不知道想入哪一行的學生來說很重要,能夠讓他們尋找真正的興趣。不過,她同意日本現時的高等教育制度,採取大班教學和過於強調講課(少課堂討論),令學生感到無聊,畢業後也沒有技能。
不過,也有人批評犧牲人文學科是天大愚蠢的政策。中時報導,國立大學協會會長、東北大學校長里見進6月在記者會上,批判「文科無用論」指出,「是不是太過於短視、急功近利了?大學也必須培養也許不是馬上有用,但將來可能會有很大發展的人才。」里見還指出,許多大企業的經營者、政府官員都是法學、經濟系出身,網路業界更有不少文科出身的實業家。
研究學者聚集的日本學術會議7月23日亦召開會議,向文科大臣提出反對聲明,其中不少理工科系的學者也挺身反對廢文科,認為,「文科除了獨自的任務外,也被賦予與自然科學聯手解決世界課題的任務。」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