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兩個球季的球衣轟炸,除了鈔票之外是否也該考慮一下「文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過現在回想起來,除了週末熱情紅、唱跳動紫。我甚至快忘了這支球隊的主視覺顏色,富有地意涵、代表的特色、奠定的文化?
文:marc
2011年北台灣誕生了一支全新球隊。帶著磅礡美式圖騰加上年輕洋溢地線性主視覺。Lamigo桃猿在建國百年企圖打造職業棒球視覺上的全新感受。
從假日球衣開始,綜觀中華職棒二十餘載。
最令我印象深刻地莫過於誠泰cobras紫紅色的戰袍,犀利毒液,現在想起來還會在回憶裡亂竄。桃猿隊北遷之後帶來地全新感受,無庸置疑,給了陰鬱地聯賽氛圍注入一劑強心針。
去年球季,桃猿隊瞄準荷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球衣浪潮。突破傳統,將過往狗皮貼布的廣告方式,延伸全套地派對系列球衣,讓商業模式更加淋漓盡致,創造出全新地銷售契機。很顯然,年度營收也證明了這個方式的成功。給予了球團今年持續球衣大戰地信心。
綜觀全球棒球發展,美日職棒都有著因應時令而更換球衣的文化。背後因素多半奠基於:節慶、歷史、傳統、文化。結合長遠歷史,喚起城市、國家地共鳴,將運動文化紮入社會。
反觀桃猿隊大舉配合廠商打造主題系列球衣,可說是前所未見。雖然曾有些聲浪質疑這般大舉更替球衣的方式,不過從廠商、媒體角度,以及最重要金流端收入。這樣地做法,沒有不妥。職業隊就是要賺錢,不停地賺錢,賺更多地錢。
但是,我麻痺了!
連續兩個球季地球衣轟炸,的確越來越新穎地球衣在視覺上給了我不少衝擊,甚至開始會去期待派對週的到來。
不過現在回想起來,除了週末熱情紅、唱跳動紫。我直接聯想到的就是這支球隊跟廠商關係很良好。包括能量飲料、電子產品、家電用具、在地飲食…等。我甚至快忘了這支球隊的主視覺顏色,富有地意涵、代表的特色、奠定的文化?

Photo Credit:運動視界提供

Photo Credit:運動視界提供
我承認在球隊經營這一環我有點老派,我認為球隊文化的深厚與發展經營呈正向關係。
洋基經典地黑白條、西武傳統地藍白配,甚至火腿吸引人地不對稱球衣。曼菲斯灰熊在球衣上點綴著跟墨藍色超不搭嘎地穗黃,因為田納西州是美國農產重鎮,州徽也充滿土大地的黃。這是球隊沒說出口的設計,但想起來感受格外緊密。
今年是桃猿隊北遷第四年,對比國外發展,是微不足道地歷史。但依照這兩個球季的行銷規劃,我真還看不見一個球隊文化地主軸,雖然多了辣妞趴、篤贏趴,但依舊是商業性質為主的主題。我不認為這樣對於年輕球迷了解這支球隊的歷史與文化帶來多少助益。
經營職業隊的態度,絕對少不了大家常講地永續經營。
但這正是台灣發展上所缺少的一大關鍵。還是老話一句,餅要做大才有戲可以唱。專注在商業端上,也許只能炒短線,對於長久發展效果不大。我不覺得你每一年都會想買兩千多塊地廠商球衣,然後告訴你的小孩:「嘿!你看爸爸是伊X克斯的死忠球迷呢,我有第一代到第十五代哦。」
我比較沒有耐性,我覺得一個賽季就夠了,接下來該思考地是專業與商業間地平衡,讓棒球成為生活,環境才會健全,茶壺內的風波才有彌平的可能。
或者你也可以持續跟廠商打好關係,但這樣的質,當大家大起來以後你還能不能當老大?在三年大家都玩膩了以後,還有沒有辦法每件廠商衣,每場廠商趴都熱熱鬧鬧?
目前中信兄弟是我認為最後勢看漲地球團,棒球女孩日我很喜歡,第一代球衣也很有味道。獅隊英雄日也不錯,可惜球衣的呈現方式,跳脫了棒球,說實話這樣地美足風格,稀釋掉了棒球原味,在球衣排版上也顯得花俏了點,除了橘色我看不出保留了些什麼元素。
希望在賺銀子辦派對的同時,球團可以顧及棒球傳統與建隊文化。
要不是我有参與了La new熊的一部分。要不然過幾年再年輕一輩的球迷,大概還以為辣妞趴要來看LMG大秀身材呢。
延伸閱讀:
本文獲運動視界授權刊登,原文請見:專業與商業的平衡,球衣除了賺錢還得肩負文化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