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一個「已經變成非洲人」的台灣人:我做不了大事,只會「講話」和「煮飯」

一個「已經變成非洲人」的台灣人:我做不了大事,只會「講話」和「煮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納米比亞的十五年間,他遇過無數挫折和挑戰,但在開普敦那三個月的經歷,卻是幫助他安然面對困難的關鍵之一。

文:世界微光|照片提供:陳玉昆

「你要有心理準備,他已經習慣在納米比亞的思考和溝通模式,如果你覺得他講話很跳躍或鬆散,那是因為納米比亞和台灣很不一樣。他已經是納米比亞人,不是台灣人了。」

採訪之前,頻頻收到這樣的提醒,是很特別也很有趣的經驗。

「那麼,你們不會覺得雙方很難溝通?還願意支持他在納米比亞的工作?」我問。

「這樣很好,就是要真正當個非洲人,跟他們生活在一起,不是嗎?」發言的人,是長期支持他的台灣少數夥伴。「我們每次拜訪完當地,都像風一樣地走了,只有他留在那裡。如果我們無法真正了解納米比亞,為何要對他指手畫腳呢?」

而我們口中的「他」,就是陳玉昆——一個在非洲納米比亞待了十五年,在當地娶妻生子,大家都說「已經變成非洲人」的台灣人。

陳玉昆一家居住的「哈班納」貧民區,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鐵皮屋。陳玉昆的教堂位於貧民窟中間,會定期煮飯給附近孩子享用,每次大約都有三百多位孩子前來。

陳玉昆一家居住的「哈班納」貧民區,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鐵皮屋。陳玉昆的教堂位於貧民窟中間,會定期煮飯給附近孩子享用,每次大約都有三百多位孩子前來。

在貧民窟中間的鐵皮屋教堂

「目前我們貧民區固定禮拜二,四,六。每一個禮拜有三天煮給小孩吃。菜單是馬鈴薯,紅蘿蔔,番茄西紅柿,地瓜,南瓜,牛肉,雞蛋。食物由。米,玉米粉。麵包,奶油。果醬。」在陳玉昆寫給台灣夥伴的信件中,常見不通順的標點符號和文句,卻在文詞間讀得到他傳遞出的認真。

納米比亞(The Republic of Namibia),是一個位於非洲西南部的國家,1990年脫離南非統治而獨立,官方語言為英語,不過,由於當地白人多為德國裔和荷蘭裔,因此也通行德語、荷蘭語和當地語言。人口大約200萬,其中半數都從事農業,但因氣候乾旱少雨,境內多為草原和沙漠,加上失業問題嚴重、社會財產分配懸殊,大部份資源和財產都在白人手中,人民貧窮和饑餓的情況非常普遍。

現在,陳玉昆和妻女住在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的第二大貧民窟「哈班納」,一個由鐵皮屋組成的大社區。當地日夜溫差大,加上居民酗酒率高、失業率高,造成飢餓問題非常普遍,許多人直到餓死在鐵皮屋內,都不會求救。在這裡,陳玉昆一家最常做的就是「煮飯」,讓哈班納的小孩減少挨餓的情形,並陪伴、教導他們,如今,他們照顧的小孩大約三百位。

正在煮大鍋飯給孩子的婦女。

正在煮大鍋飯給孩子的婦女。

貧窮難熬,但不痛苦

陳玉昆在台中沙鹿長大,十五歲時立志當牧師,念完神學院後,就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擔任院牧。漸漸地,他發現自己渴望進一步去海外更需要的地方,於是,在恆春待了三年後,他被派去英國倫敦、荷蘭阿姆斯特丹和南非開普敦,最後確定自己要待在北鄰南非的納米比亞。

「當時聽其他人說,如果你想去納米比亞,要坐飛機從跳傘上降落,我就想:『哇!那一定是很原始的地方,我要去!』現在想起來,那當然是錯誤的印象,但貧窮問題的確是非常嚴重的。」

他坦言,剛到納米比亞的時候很難熬,尤其沒錢吃飯、付房租的時候,還與太太吵到幾乎要離婚。陳玉昆的岳母是基督徒,在家裡開了一間快三十年的孤兒院,一家人曾窮到住在孤兒院裡,曾經有中國會友讓出一間小小的房子,讓他的妻女住在屋裡,他則在外面搭帳篷。陳玉昆傻笑著說:「即使家住帳篷,還是可以幫助人,因為我曾接待旅客和流浪漢一起睡在帳篷裡。」

2007年,他們搬到「哈班納」貧民窟,這裡矗立著幾萬間鐵皮屋,密密麻麻地緊挨著彼此,而陳玉昆的教堂,也是一間鐵皮屋,就蓋在他們中間。「這裡大部份父母都沒工作,孩子餓了也無法管。我因為沒錢,不能開孤兒院,但我想,總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

他開始為這些孩子煮飯、發糧食,煮到排隊的人龍越來越長,煮到越來越多人搬來教會附近,煮到政府開始透過教會頒布政令宣導,煮到教會開始聘請傳道、司琴、廚師、行政,讓陳玉昆出遠門時無後顧之憂。

「整間教堂都是靠人捐款的,現在卻養了六個員工的家庭,還有三百個小孩要照顧,有時我們連養自己小孩的錢,都很難湊出來。」陳玉昆說:「但沒關係,一開始來納米比亞,就知道必須憑信心度過所有情況。如果我不相信上帝會供應一切,當初大概就不會來了。」

陳玉昆說,十五年前離台時,他找不到願意支持他的夥伴,仍決定前往非洲。他拿著行李在忠孝東路等車,差點錯過巴士,提著皮箱就跑,追巴士追得滿身大汗。氣喘吁吁地上了公車,坐定座位後,發現前方的兩個乘客正在讀聖經。他好奇搭話:「你們是基督徒呀?」對方抬頭,給了他一個微笑:「是啊!」又問:「你要去哪裡呢?」陳玉昆答道:「我要去非洲當宣教士。」下車時,對方悄悄塞了名片和兩百美金給他,對他說:「我在中國開工廠,到非洲後請與我聯繫。」

彷彿再次確認了來到非洲的心志,陳玉昆說:「貧窮雖然很難熬,但我不覺得痛苦,因為一切都在上帝的計畫裡。」

「我寧願給那個亞洲人」

2014年8月,陳玉昆的太太向政府申請登記土地,希望可以穩定居住在「哈班納」、發展當地工作,但是,納米比亞政府對她非常不友善,並刁難她,說了許多不好聽的狠話。最後,一位官員說:「我們還不如把那塊地給一個亞洲人,他老是在那裡煮飯,讓飢餓的小孩得以飽餐。這種愛心很令人感動,我們寧願把地讓給他,也不賣給你。」

陳玉昆的太太一聽,馬上回答:「那位亞洲人就是我先生,他是那間教會的牧師,如果我們沒有地,就沒有人關心那些飢餓的小孩了。」政府官員聽了很震驚,也無言以對,只好答應陳玉昆的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