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講「同性戀」 不代表你不歧視同性戀

不講「同性戀」 不代表你不歧視同性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是個實驗遊戲。國外有一個小遊戲叫做「Guess Who?」,由兩個以上的人一起玩,其中一個人拿著圖片,其他人要去猜那張圖片是甚麼。這很像我們在玩猜人物的遊戲一樣,大家要問問題,被猜的人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直到猜中為止。

回到「Guess Who?」這個遊戲。大家所要猜的圖案在影片中是不同人的照片,有黑的有白的、胖的或瘦的。你會怎麼猜呢?

這項實驗是由美國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Micheal I. Norton所設計,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實驗中點出一項很有趣的主題,在我們面對一些比較難以說出口的事情上(對美國人來說是膚色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也就是說,在猜人物的時候,到底該不該問「他是白人還黑人」?

但我們不要用膚色來看,因為這對台灣的社會來說比較沒有感覺;不如我們拿「同性戀或者異性戀」這件事來替換好了。如果今天能「看出」他是不是同性戀,那麼在猜這些人物的時候,我們會這樣問嗎?

假設所有實驗結果都維持不變

假設我們能把實驗條件改成滿足上述提及的內容,並且實驗所得的結果與影片中一致,接下來你將會發現:

  1. 只有57%的人會使用「同性戀」這個詞來幫助自己找出答案。
  2. 當在與同性戀朋友一起玩這個遊戲時,只剩下21%的人會使用「同性戀」這個詞。

這代表甚麼?

令人震驚的事實

研究中,那些沒有使用「同性戀」這個詞的人,反而被一起測驗的夥伴認為可能具有歧視偏見的傾向。

(更新:影片中原文使用偏見(bias),我們採用歧視這個字,或許造成誤會,我們保留原始寫法,並在此更新說明。)

研究也顯示,年紀越大的孩子,對於詢問「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會更加猶豫

必須承認在先,由於換了實驗的基本假設,以上的訊息並不具有實質效力,也不代表任何現象或事實。但是,這給了我們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最好的辦法 其實是不要忌諱去使用「同性戀」這個詞

說實在的,就像我們不會覺得膚色有甚麼問題,因此我們不會忌諱去說誰的膚色是黑還是白一樣,對於這樣的議題,我們何嘗不能大大方方地說出來呢?這有點像是講到心裡有沒有鬼,心裡坦蕩蕩的,我們自然就不會擔心是否遭到誤解了(就算是也沒甚麼大不了的)。

最後,仍舊取決於個人的價值主張。你可以有任何的立場(當然要有合理的理由支持),只要記得,對於自己所相信的要勇敢去表達,並且永遠都要懂得與他人理性溝通。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