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圓仔,這世界上只剩下1600隻貓熊

無關圓仔,這世界上只剩下1600隻貓熊
紙貓熊的可愛模樣(Photo Credit: 賴芊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Stéfan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Stéfan CC BY SA 2.0

1961年4月29號,來自英國、美國、蘇丹、瑞士、德國、比利時、波蘭、南非和瑞典等十六位成員發表"We Must Save the World’s Wild Life"的國際聲明,表示:「世界各地的野生動物,正被輕率且無知的破壞而失去生活和家園。以文明為名,他們被剝奪土地,被水壩淹沒,被毒物毒害,被獵者射殺,或在政治動盪裡慘遭屠殺。」此為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 WWF)的源起

關於世界自然基金會

對於自然環境在文明發展中屢遭破壞,這群有志之士提出了解決方案:一個理想的組織。

「屆時會有一個總部登記在瑞士的國際信託,並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保護聯盟(ICBP) 、國際自然保護青年聯合會(IYFESC)等環保組織有緊密的連結,致力在物質繁榮和萬物永續間取得平衡。」

WWF的貓熊標誌,靈感來自1961年送至倫敦動物園的貓熊Chi-Chi。因意識到需要一個識別性強且突破語言障礙的圖騰,創辦團隊決定以這可人的動物為標誌。首版草圖是由英國環保主義者Gerld Watterson創作,創辦人之一的Perter Scott爵士則繪出第一個正式圖樣,表示「我們希望是一個瀕臨滅絕的美麗動物,同時為省下印刷成本,我們希望這個動物是黑白色調。」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半個世紀,WWF為保育請命奔走

60年代成立之初,WWF將所得募款支持野生動物調查和反盜獵教育等356個計畫,讓大眾募款首度投入保育議題;70年代,則加強與政府互動及制訂國際環境條約;80年代,組織成立20週年之際,已深入百分之一的五大洲保護區。

至90年代,WWF重新擬訂全球保育策略,側重六大領域:物種、森林、海洋、淡水保護、氣候變遷和有毒化學物質,並開始積極與企業合作。2000年以後,WWF關注區域擴張至北極,在氣候變化和全球化的挑戰下,WWF仍朝永續發展的終極目標邁進,始終秉持創辦初衷:「保育要與人們需求整合,而非和發展衝突。」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sViKFU63i4]

從Earth Hour 到攻占世界城市的紙貓熊

WWF的宣傳創意無限,許多活動都令人津津樂道:2007年3月31日,WWF在澳洲透過熄燈一小時的活動-Earth Hour,傳達對氣候變遷和節能省電的重視,隔年已增至40個城市共襄盛舉;2009年參與者更達10億人,參與地標包括新加玻魚尾獅雕像、巴黎艾菲爾鐵塔、台北101、里約熱內盧基督像等。

而為倡導世界保育動物貓熊的現況,WWF自2008年起和藝術家Paulo Grangeon合作,在世界各城市展出1600隻紙貓熊,用意是帶來一個警訊——這世界只剩下1600隻貓熊

2013年,WWF的紙貓熊在德國佛萊堡(Photo Credit: 賴芊曄)

2013年,WWF的紙貓熊在德國佛萊堡(Photo Credit: 賴芊曄)

紙貓熊的可愛模樣(Photo Credit: 賴芊曄)

紙貓熊的可愛模樣(Photo Credit: 賴芊曄)

如今這1600隻WWF貓熊已來到寶島,當台灣新聞紛紛以「黃色小鴨潮再現」或「圓仔瘋」報導1600隻紙雕貓熊閃現台北各處的畫面,希望排隊前往的你,知道這背後的故事。

作者:吳象元(華盛頓大學傑克遜學院碩士,研究領域為東亞公民社會、環境運動、非政府組織)

想了解更多非政府(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現況,請見FB: 改變世界的非政府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