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過來人經驗:把握這三點,打造成功的商業和募資簡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當年談了至少40家以上的投資機構,才獲得軟銀孫正義的賞識。你,是否也有這樣被琢磨的決心與毅力?
「許多人簡報跟溝通技巧難以提升,都是因為缺乏嚴謹的思考訓練!」業界前輩周文德先生基於他多年培訓企業主管的經驗,如此感嘆地說。也由於這樣的體認,他開始在高中推廣思考力的訓練營,加強批判思考、邏輯思考、以及設計思考等課程,希望向下扎根,協助我們的下一代更早培養這些關鍵能力。
近年來,社會普遍重視創新與創業,但是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對於深度思考以及有效溝通的訓練,仍然十分貧乏。很多大學生參加創業競賽,提出來的商業計畫經常同質性高,描繪夢想很華麗,可是執行的計畫很粗糙,經常流於二流的創意,難以接受商場上嚴苛的考驗。
我推薦周文德先生的新書《高績效簡報:用思考力發揮你的影響力》,在這裡,我也檢視了自己在創業募資,以及輔導新創公司的經歷,整理出三個強化商業計畫以及募資簡報上的要點,希望對於有志開創及提出新事業的朋友,有點幫助。
1. 要認識你的聽眾,了解他們的投資心態/目標/考量,並量身打造你的報告
一般早期事業的募資對象有三類:天使投資人、專業創投、以及策略合作夥伴(在公司內部提案比較像這種)。每一類的投資人,都有很不一樣的投資考量。
「天使投資人」看重的是新事業的願景與他的理念是否相符合,以及對於你(和你的團隊),是否有足夠的信任度(在品格及能力上,不會亂花他的錢),對於投資回報比較沒有那麼計較。因此,你的報告(還有形象)應該加強在可信賴度(Trustworthy)上,包括你們對於這個事業的熱情與堅持態度。
「專業創投」重視的則是市場規模、成長率、回報率、以及退出/賣出策略(投資期通常不超過三到五年,甚至還有訂兩年短期目標的,在大陸和網路行業很多)。而且,因為他們每天看的案子非常多,因此你的報告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10~20分鐘),展現你們的特別價值,打動他們的投資神經。
「策略合作夥伴」是你在產業鏈(或公司)中,有機會深度合作,甚至未來合併的對象。他們雖然也看投資回報率,但更重視的是投資你們能否帶來策略的價值,包括取得關鍵技術、關鍵應用、或是關鍵客戶等。例如近年網路平台商(Google、阿里巴巴等)及硬體廠商(Intel,鴻海等)都積極投資各類創新應用,希望能擴大他們的平台以及設備使用量。
對於每一個策略投資機會,你必須深刻了解他們缺的是什麼,你們的產品或能力如何來滿足他們的需求,想辦法量化你們能帶來的策略價值(營收/利潤/生產力增加,或是成本降低等),你們的機會就大得多。
在《高績效簡報》書中,提到「爭取簡報」以及「競賽簡報」的差異,也值得大家去參考。若你們的提案會與其他團隊競爭,如何有效凸顯你們的優勢,拉開與競爭者的距離,也將是聽眾會特別想知道的。
2. 要對使用者的「需求」及「購買現實」有深刻的了解和計算
看起來似乎很基本,但是卻有相當多的人會因過度樂觀(天真)而忽略這個功課的重要,尤其是比較沒有經營經驗的創業者/提案者。
所謂新創事業經常會造成的,是使用者及產業結構裡既有行為的改變。若是沒有審慎地利用各種研究訪談,推理分析,來評估使用者真實的需求,改變的動機,以及願意付費的程度,許多看似美妙的產品或服務,都會經不起現實的考驗。
舉消費端的行動應用App為例,成功的關鍵是快速達到一定的下載量,並持續保持使用者的熱度與黏性,前者雖然可以用資本及宣傳來堆砌(而產生一些廣告收入),但若沒有後者的支撐,產品或公司的壽命通常都很短。
如何讓用戶願意持續使用,甚至願意掏錢購買服務,包括預估多少比例的用戶掏錢後才可達到獲利的目標,都考驗著創業者的批判及邏輯思考能力。
另一個很具挑戰的事業領域,是近年十分熱門的「共享經濟」(Uber和Airbnb是代表,HomeJoy曾是明星,上個月卻宣布關閉)。在這種創新模式裡,因為要平衡服務供給者(例如司機)以及服務使用者(乘客)的成長,如何有效募集、匹配,以及管理兩方面的需求,是事業能否順利發展的重要關鍵。特別是這樣的營運模式,經常是對現有產業結構進行強烈的顛覆,因此會碰到的阻力絕對不小,不可過於天真。
提醒讀者,在估算市場需求與使用者行為時,必須用嚴謹的假設及推理模式(Assumptions),反覆批判及驗證你們的想法(包括快速的實驗及反饋),並且儘量進行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把最差的狀況也計算/描繪出來,訂定因應對策。這樣,不只你的潛在投資人會更有信心,你的提案底氣也會比較足。

Photo Credit: Tobias Toft @ Flickr CC By 2.0
3. 要用精準、清晰的方式,快速描繪你們的「創新價值」與「競爭差異」
商業的創新通常來自新的產品設計(功能/規格/技術等)、營運流程,或是商業模式。以目前全球化及網路化的普及下,各種想法層出不窮,資訊流通非常迅速,為什麼你的創意或是設計真的獨樹一格,且具有令人願意投資的商業價值,是募資溝通中最核心的關鍵。
建議你參考《高績效簡報》一書中,對於怎麼建構簡報內容,以及利用引人入勝的開場設計,在簡報的前段,快速呈現你們的創新價值。這裡包括了「學習以電影導演的分鏡手法來傳遞訊息」、「設計讓聽眾有感覺的情緒點」、「用故事或影像強調認知的反差」等等技巧。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