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拉克到蘇迪勒颱風...烏來一夕崩毀是天災還是人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整體地質年輕、地勢陡峭,「只要大雨降下來,都有可能出現土石流,不是只有烏來、合流部落特別容易發生土石流。」
離大台北都會區僅30分鐘的烏來,歷經蘇迪勒颱風後斷水、斷電又斷路,再一次喚醒人民對土石流的災害意識。
中央社報導,新北市新烏路台9甲線10.5K大崩塌處,是造成烏來孤島關鍵,經過公路總局與市府工務局不眠不休的整理,經過搶修便道,外界車輛也得以進入烏來區公所,解除「烏來孤島」的危機。
因為道路已經搶通,烏來不再是孤島,物資與搶救人員、機器得以進入,加速搜救進度。前進指揮所也從新店龜山活動中心,挺進到烏來區公所,以利於信賢、福山的災民救助。龜山指揮中心則作為資訊中繼。
蘋果報導,朱立倫指示,救災工作以人命安全為優先,受災戶並先發放每戶一萬元急難金,事後會針對國土與水土保育進行檢討;國軍、環保局今也會進駐清除污泥,防止傳染病發生,另外電力電信也逐步恢復中。
新北市府表示,目前受困烏來山區的居民約有1千1百人,4人失聯、4人失蹤、3人死亡,社會局11日起針對受災戶每戶發放一萬元的急難救助金,預計有1750戶可領取,新店、三峽風災受災戶也會陸續發放。

Photo Credit: m-louis .® @Flickr CC BY SA 2.0
2015.8.11烏來災況
Posted by 我們的島 on 2015年8月12日
相關報導:
上下游報導,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簡稱水保局)土石流防災中心主任陳振宇認為,台灣地質年輕又多雨,「每座山頭都有可能發生土石流,」治本之道應是趕緊通過《國土計畫法》,確認每個地區可發展的程度,並進行政策配套讓「潛在災民」遷徙,終身不再受土石流威脅。
這次烏來與新店地區受創最嚴重共有3個區域,一是新烏路(台9甲線)的忠治里、福山里,多處土石坍方、土石流阻斷道路、砸毀民宅;其次是南勢溪和新店溪匯流處的「溪洲部落」,因雨量太大、溪水宣洩不及而產生淹水,第三則是平廣路因土石坍方造成平廣溪阻塞,引發淹水。
目前烏來區福山里有2條土石流潛勢溪流,但現在出現土石流災情的地區都是新地點。陳振宇認為,台灣整體地質年輕、地勢陡峭,「只要大雨降下來,都有可能出現土石流,不是只有烏來、合流部落特別容易發生土石流。」
他提醒身處在颱風、土石流頻仍的台灣,「居安一定要思危。」這些天災其實都是「正常自然現象」,但如何讓它對人的傷害降到最低,則絕對依賴民眾的警覺性。
王乾任在《烏來的崩毀 不是天災是人禍?》一文中提到:
2009年,重創高雄桃源與納馬夏的莫拉克颱風,造成小林村數百人遭到活埋。附近有個寶來溫泉區,當時也是全滅,靠近河岸的民宅崩塌傾倒在滾滾溪流的畫面,相信許多人還記憶猶新。再往前推1年,2008年9月,辛樂克颱風來襲,則是重創中台灣的溫泉勝地廬山,當地人直指災情比921大地震時還慘,當時有兩座溫泉旅館倒塌,畫面也透過媒體傳送到全國。
廬山與寶來溫泉區接連遭受颱風重創,國人透過新聞媒體了解災情之慘重,也知道山坡地水土保持很重要。然而,6年後,蘇迪勒颱風又再次重創溫泉區,這次輪到已經10年沒有正面與強颱遭遇的北台灣,結果就是烏來全毀,又是一個溫泉區。
3個颱風,摧毀3座知名溫泉區。如果到現在還不能認清台灣所面臨的一連串天災人禍,不是個別的個案,而是系統性的崩壞,是國人長年輕忽或不願支付防範風險的成本而一味追求經濟果實的結果,下一個颱風,或下一次地震,乃至下一次不知道在哪裡舉辦的大型活動,還會繼續重創某個很倒楣的地方,直到整個國家的人都知道,「出事,不是因為倒楣」,而是我們不願支付外部成本一味轉嫁給山林大地之後的大反撲。
【島在現場】蘇迪勒颱風過後,烏來處處土石橫流、崩落的大石、碎裂的房舍、大片的裸露地、傷心的人們,這些畫面我們並不陌生,從每次的風災過後,我們真的學到些什麼了嗎?
Posted by 我們的島 on 2015年8月12日
新聞來源: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