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垃圾場搖身變為充滿彩色玻璃的美麗沙灘:盤點全球5處特色海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喜歡看飛機的朋友們千萬不能錯過位於加勒比海的Maho海灘!
走訪台灣境內,不論是西岸的沙灘、東部的岩岸或是恆春半島及離島的珊瑚礁海岸上,夏天時總是充滿著人潮,可見大海具有極大的魅力。而除了這些「基本款」的海岸類型外,全球各地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特色海灣,以下介紹的5座海灘絕對可以顛覆大家對海灘的想像:
玻璃沙灘(Glass Beach)
地點:MacKerricher加州布拉格堡國家公園
這座海灘原本是垃圾場,因應環保政策而清除廢棄物後,那些遺留下來的碎玻璃竟被海浪磨去稜角,搖身一變成為充滿彩色玻璃的美麗沙灘。
粉紅沙灘(Pink Sands Beach)
地點:巴哈馬哈勃島
白沙海岸不稀奇,位於巴哈馬哈勃島的這處沙灘竟然是粉紅色的!這是因為住在珊瑚礁中的有孔蟲被海浪沖刷上岸,才讓沙灘變成美麗的粉紅色。
Maho Beach
地點:加勒比海聖馬丁
喜歡看飛機的朋友們千萬不能錯過位於加勒比海的Maho海灘,因為朱麗安娜公主國際機場的跑道極短,所以飛機降落時非常靠近地面,沙灘周邊的餐廳為此還特地貼出飛機時刻表提醒遊客呢。
白天堂沙灘(Whiteheaven Beach)
地點:澳洲昆士蘭省
位於大堡礁中心點的降靈島中藏著一座白天堂沙灘。顧名思義這座沙灘是由白色的石英砂組成,隨著潮汐變化再配上清澈海水,整座海灘呈現像是咖啡拉花的樣貌。
貝殼沙灘(Shell Beach)
地點:澳洲鯊魚海灣
位於澳洲西部的L’Haridon Bight海灘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大大小小的白色貝殼綿延70多公里,形成獨一無二的特殊景觀。
延伸閱讀:
本文由VOGUE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原文請見〈不再只是白沙配藍海!盤點全球8處特色海灘〉,完整報導詳見《VOGUE網站》
責任編輯:吳象元
審稿編輯:楊士範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