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英文六字故事百日挑戰day 22:永遠在批評前自問:有更好的做法嗎?

英文六字故事百日挑戰day 22:永遠在批評前自問:有更好的做法嗎?
Photo Credit: herbalife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網路世代興起之前,悠悠之口就已經難堵,何況資訊爆炸到無人能確實掌握什麼是謠言、什麼是假消息、什麼是舊聞的今日?公眾人物有責,但所有的網路發言者也有責任

天下文章一大抄。但當形式抄英國古典文學,內容抄希臘寓言時,故事還有意義嗎?

幸好伊索寓言有個慣例,就是說明寓意。有了符合時代性的寓意,還是有機會賦予意義。

6 words story, day 22:

6_donkey

翻譯:騎、還是不騎?(那真是個問題)

這句型當然是脫胎自《哈姆雷特》裡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活下去還是不要?那真是個問題。),內容則是《伊索寓言》裡的 〈父子騎驢〉 :

父親牽驢子,驢子駝兒子。路人見了就說:「真是不孝順!居然讓老爸爸走路。」父子趕緊換位,不料第二個路人經過了又說:「虐待兒童啊你?孩子這麼小讓他走路。」父親連忙把孩子抱上驢背。第三個路人也有話:「你們虐待動物!」這下父子連驢子都慌了手腳,只好三隻動物一齊走路。迎面來一群人又碎嘴道:「哪來的笨蛋有驢子不騎?」

這真是比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還冤。這三隻動物已經把所有的可能性窮盡了,還是難免落人話柄。原本的寓意是要人別一味聽信他人,但我們可以把寓意拉回旁觀者身上:旁觀者所批評的做法,一定不完善,但是不是現行處境底下相對合適的處置了呢?

在網路世代興起之前,悠悠之口就已經難堵,何況資訊爆炸到無人能確實掌握什麼是謠言、什麼是假消息、什麼是舊聞的今日?公眾人物有責,但所有的網路發言者也有責任:

一、確認消息正確性

不確認正確性就開罵,也會上新聞的。確認消息正確性的方式可以很簡明。

1. 看消息來源。如果是出了名的內容農場,就連點都不用點進去。或者如果是立場鮮明的資訊來源(例如你意識形態鮮明又容易隨便開罵的朋友,或者核能流言終結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這種絕對只發佈對自己立場有益資訊的單位),就斟酌著讀。

2. 找反例來證明自己讀到的資訊有誤。如果找到了,就知道兩造的說法都有可能有缺漏或訛誤。

二、開口批評之前想一下

1. 除了情緒表達(例如:「R.I.P.」、「譴責暴力!」、「她我可以哦」、「已融化~」)之外,這句話講出來有什麼意義?至少會有一個意義:讓更多人看到這則訊息。社群媒體的特性就是依照互動性來計算推播強度,所以你對任何訊息的反應都會成為它的養分。希望耳根清淨的話,對垃圾訊息反應就要淡漠一點,因為一旦你對歐陽妮妮口袋裡意外發現200元按讚,臉書演算法不會放過你,你會讀到更多歐陽妮妮、黑澀會美眉,而減少了印度女權實況報導帶血的平價時尚

2. 你打算批評的這個人事物,有什麼更好的做法?這些做法有哪些後遺症是你看到了會繼續開罵的?像上一段的印度人權報導,說明反對強暴犯判死刑的社會背景,如果你只順著情緒反應,很可能會怒批:「如果是你的女兒被強暴,你會不會希望這個人渣消失!?」但是請停下來想一想:強暴案的發生實況,必定是受害人無法反抗,而且難以求助的無人之處(或者有共犯),如果強暴刑責跟殺人一樣重,強暴後殺死被害人,豈不令破案機會大減?這種刑責會實質鼓勵先姦後殺,所以無論正義有沒有獲得聲張,都要以保護被害人為第一優先。

在你的意見就算不被讀取,電腦還是把你的言行算進每則訊息的聲量裡面,甚至 social listening(社群監測)的技術連你所使用的詞彙、語意都能計算和分析的情況下,你對這個社會上什麼事情怎麼被聽見是有一份責任的。

舉例來說,當你使用了藍蛆蛆、狗民黨、騜,這種字眼,或者綠吱吱、蔡英文放過孩子這種字串,任何社群監測的工具都有能力在網路上統計到這一筆訊息,並且納入隱形民調。你就成為誰能讀到什麼訊息的推手之一,仇視韓國人的人會讀到更多韓國起源論、認為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份的人會讀到更多以岩里正男嘲諷李前總統言論的資訊。

在網路上罵人之前,想一下,不會吃虧的。

這裡還有更多的 6 Words Story

另外,《去印度打拼,走進另一個世界的中心》是台灣在印度長駐的新聞工作者印度尤的印度社會真誠深入報導。想了解這個看似很脫離常軌的次大陸,這是本很不錯的入門書。(編按:關鍵評論網也有印度尤的專欄喔)

責任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鄭少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