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旅客的巴黎行︰瞻仰偉大數學家龐加萊之墓

科學旅客的巴黎行︰瞻仰偉大數學家龐加萊之墓
Photo Credit: 俞欣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巴黎幾百年來都是個人文薈萃的城市,曾經住過巴黎的知識份子與藝術家多到連公墓都變成了觀光景點。

巴黎幾百年來都是個人文薈萃的城市,曾經住過巴黎的知識份子與藝術家多到連公墓都變成了觀光景點。例如說著名的Père Lachaise公墓隨時都有數不完的遊客特地來瞻仰蕭邦、王爾德、莫里哀……甚至是美國搖滾樂手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等人的墓。我在巴黎的旅社因為離Montparnasse公墓不遠,決定去逛逛。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表達對死者的敬意。例如說存在主義哲學一直到今日還有許多愛好者。尚-保羅.沙特(Jean-Pual Sartre)與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兩人被合葬在同一個墓地,不但有人獻花,許多女性訪客還熱情地留下口紅印:

Photo Credit: 俞欣豪

Photo Credit: 俞欣豪

「惡之華」的作者,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的墓沒有想像中的陰森恐怖,倒是有人留下詩稿跟大師討教:

Photo Credit: 俞欣豪

Photo Credit: 俞欣豪

逛到墓園角落,警衛室旁,赫然發現龐加萊的家族墓。這裏葬了偉大的數學家亨利.龐加萊(Henri Poincaré)。數學家的品味果然不同,大概是大家沒帶什麼東西來獻給龐加萊,乾脆把口袋裡用過的巴黎地鐵票留在墓上,久而久之也成了一個傳統。墓碑上亨利.龐加萊的名字周邊,散布著地鐵票,看起來有幾年沒清過了。不過令人感動的是龐加萊過世了一百多年,還是有人帶著鮮花來看他,跟那些浪漫的文藝人士的墓比起來並不遜色。

龐加萊是個傳奇性的數學家。他似乎是不論研究什麼主題,不管是物理、數學、工程學、還是科學哲學,都有卓越的貢獻,人稱是「最後一個無所不能的奇才」(The last universalist)。維基百科上列出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數學概念,就有十八個之多。例如說龐加萊映射(Poincaré map)是研究動態系統的基本工具。龐加萊回歸定理(Poincaré recurrence theorem)更是動態系統最著名的定理之一。不過跟龐加萊這個名字出現在大眾媒體上,最常見的應該是龐加萊猜想(Poincaré conjecture)吧。龐加萊猜想是一個拓墣學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如果簡化到我們熟悉的三維空間,其實很直覺很容易理解,基本上是在問什麼樣的橡皮糖,才可以揉來揉去揉成球體。不過龐加萊有興趣的是把這個問題推廣到四維空間,那就變得非常困難了。一直要到他死後一百多年,才被蘇俄數學家佩雷爾曼(Grigori Perelman)在 2003 年證明出來。我在網路上查到之後有一陣子很多到巴黎瞻仰龐加萊的訪客,會在墓碑上留下紙條,寫著「你的猜想終於有人證出來了」。

Photo Credit: 俞欣豪

Photo Credit: 俞欣豪

Monparnasse 公墓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是它的維基百科條目寫著數學家伽羅瓦(Évariste Galois)被葬在這裡。我記得我大學修了一門現代代數,一整個學期學了群論與伽羅瓦理論(Galois Theory),最後只是用來解釋「為什麼五次及更高次的方程式沒有一般解」這個經典問題。伽羅瓦的傳奇在於他年僅二十歲,死於決鬥。伽羅瓦最重要的數學研究結果據說是在決鬥的前一天晚上寫下的。很令人失望的是墓園裡的地圖沒有標示伽羅瓦的墓地。據我所知伽羅瓦的確是被葬在這個墓園,不過他似乎是跟許多人合葬在一塊墓地,沒有墓碑,墓地確切的地點也沒有流傳下來,所以後人也無法特別瞻仰了。

後記:我後來在倫敦的一個店裡看到這個包包,才注意到法國人為了紀念龐加萊這個偉大的數學家,巴黎有一條路以他命名。此外巴黎還有一個龐加萊研究院(Institut Henri Poincaré)。

Photo Credit: 俞欣豪

Photo Credit: 俞欣豪

相關旅遊資訊:Mountparnasse公墓裡還葬了哲學家Jean Baudrillard、「等待果陀」的作者貝克特、作家莒哈絲、劇作家Ionesco、漫畫家Jean Giraud(藝名就是鼎鼎有名的Mœbius)、法文字典作者Larousse、「亞森羅蘋」作者盧布朗、美國作家Susan Sontag等人。Mountparnasse區曾經是文藝人士的大本營,高達的「斷了氣」最後一幕就是在這一帶拍攝的。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職業科學家的業餘科學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