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當自由軟體在全球風起雲湧,我們還一味讓學生使用商業軟體?

當自由軟體在全球風起雲湧,我們還一味讓學生使用商業軟體?
Photo Credit: Andrew Brookes/Corbi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行資訊教育的問題在於沒有機會讓學生接觸、認識這些與傳統壟斷市場的微軟產品以外的作業系統。

文:洪辰昊

身處資訊時代,資訊的發展相當迅速,尤其在軟體方面更是如此;從各大軟體開發商不斷加速的推出更新,不難看出我們今日所面對了是一個與以往不同、資訊科技急速發展的新世代。

但反觀我們的資訊教育,一直以來都未曾被認真看待。應該不少人還記得國小第一堂的電腦課,老師讓大家打開電腦認識Windows吧,接著便是一連串課程,關於Windows、Microsoft Office、甚至是在今年已被微軟放棄開發的Internet Explorer。

這讓人不禁懷疑,為什麼臺灣的資訊教育奠基在美國微軟公司的產品之上?使用電腦應依據個人的喜好,來決定使用的作業系統,不論是微軟的Windows、蘋果的Mac OS X,還是自由作業系統LinuxFreeBSD,都是可供選擇的。

但是現行資訊教育的問題在於沒有機會讓學生接觸、認識這些與傳統壟斷市場的微軟產品以外的作業系統,無疑是在尚未接觸世界時,就先將學生囚禁於商業軟體的牢籠中,剝奪了其自由選擇的能力、權利與自由意志。

在商業軟體的世界中,軟體是屬於軟體開發商獨有的商品,在使用上不僅要先付出一筆資金來購買版權以外,還處處受制於開發商;在學校教育中,一味讓學生使用商業軟體,後若學生無力合法取得版權,又不知如何尋求替代方案時,可能就會轉而使用盜版,試問這樣是否間接助長盜版風氣?

另一方面,自由軟體則是完全不同的光景:在自由軟體的世界中,程式碼是開放的,不同於商業軟體由一群專業的工程師維護軟體,自由軟體的開發是由全世界所有的使用同好一起進行。打趣地講,便是卡通「七龍珠」中悟空使用「元氣彈」時說的:「地球上的大家啊,分一點元氣給我吧!」的概念,它類似維基百科的維護模式,這也讓自由軟體的發展大有可為。

此外,部分自由軟體是為教育而存在,從數學常使用的繪圖軟體GeoGebra、化學使用的分子模型編輯器Avogadro、天文學使用的星圖軟體Stellarium等都屬於自由軟體,而介面與可用性皆比類似功能的商業軟體更完善。在今日資訊時代中,能夠輔助學習的資訊工具不勝枚舉,我們又有甚麼理由將其棄若敝屣?

使用Avogadro繪製氯雷他定的空間填充模型。(Public Domain)

使用自由軟體Avogadro繪製氯雷他定的空間填充模型。(Public Domain)

除了主要供教育使用的軟體外,多數商業軟體都能在自由軟體界找到相似的替代品:由Adobe公司開發的著名圖片編輯軟體Photoshop,多數的基本功能能可被GIMP取代;Microsoft Office能用Libre OfficeOpen Office替代,自由軟體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目前在臺灣,自由軟體遇到的問題不外乎「不好用、不能用」,這也造成了大眾對於自由軟體的無形門檻。

其實軟體的使用是與習慣有關,大至微軟推出新作業系統,小若Facebook更新介面,都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與適應,但是習慣之後,使用起來又如從前一般順手了。這也表達了其實自由軟體的入門並不如想像中困難,而是從未踏出關鍵的第一步。

至於不能用的問題,在商業服務還算小事,反正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總是有替代的方案,但是問題如果出在屬於公共事務的政府服務,那就不是如此了。

許多政府機關的網頁仍是遵循微軟的獨家標準,造成一些只能讓Internet Explorer正常使用的服務;部分由政府機關提供的檔案,格式仍是微軟專屬的MS Office格式,如此一來,不是如同變相歧視使用非微軟系統的民眾嗎?

簡言之,目前我們的資訊背景,多侷限於以微軟系統為基礎的世界,對於未來整體資訊能力的發展必然是不利的。但也不是說要全面以自由軟體取代商業軟體,而是讓社會大眾在資訊自由的前提下可以多一些選項,也將最終的選擇權真正交還給使用者。

資訊自由化尚需要更多人的推廣與努力,這也是身處資訊時代中每個人的責任。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