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嚴官府出厚賊?世界上食安標準最嚴格的澳洲也出包

嚴官府出厚賊?世界上食安標準最嚴格的澳洲也出包
Photo Credit: Takver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是一個法治國家,當我們邁向更成熟的法治社會時,必須要有「具法治精神的公民」和「確實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

文:Gnepsinned

澳洲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和宜人氣候,加上人文水平高、制度完善,使得澳洲食品生產於無污染、衛生安全條件皆優的環境。澳洲食品品質之優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澳洲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調查不遺餘力,除了一般個人營業的餐廳和肉舖的衛生情況會被例行和突擊檢查之外,食品製造商也受到相當嚴格的規定約束。食品安全標準就開宗明義指出︰「任何食物的處理和銷售,製造商都要負起『安全』的責任」。

整套流程從接收、儲存、處理、展示、包裝、運送、殘留物處裡到問題產品召回,都有特定的管控規定。政府對製造商的食物處理技能與知識、人員的健康與衛生、加工環境與設備的清潔和維修、流程監管…等等的要求也相當嚴厲。

雖然澳洲本土製造的食物安全無虞,但是在高度全球化的國際貿易體系之下,食品的進出口變得愈加頻繁,也使得澳洲政府在食安管控的問題上開始顯露出「力有未逮」之疲態,食品安全漏洞近年來時有所聞。

進口產品在澳洲-低於澳洲國內的安全標準

今年2月,澳洲多名消費者在食用過一公斤包裝的「Nanna牌新鮮冷凍混合莓果」後感染A型肝炎,引起民眾恐慌。A型肝炎經由口腔傳染,在食用水質不乾淨、工人衛生習慣差、包裝不清潔的食物後最容易患得。經調查後發現,這批莓果的原生長地在智利和中國,隨後被運往中國山東省進行加工處理,但處理工廠的衛生標準相當落後,疑似清洗莓果的水源遭受汙染使得莓果沾染細菌。

3月份,澳洲酒品批發商ILG(Independent Liquor Group)被澳洲公平競爭及消費者委員會(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 ACCC)罰款澳幣10,200元,原因是其販售一款名為「Aussie Beer」的啤酒有誤導消費者之嫌。這款啤酒的外包裝有一個澳洲地圖的圖案,圖案裡寫著「100% OWNED」,上方還標著「來自澳洲最上等麥芽」的字樣,實際上原產地卻是中國。

8月20日,一間主打銷售高級食品的公司Conroys,被ACCC舉報該公司將2月份從丹麥進口的豬肉重新包裝成早餐培根肉,並打上「澳洲製產品」的字樣,有標示不實之嫌。這是目前最近一起食品公司利用不實標示或仿冒品來誤導消費者的案件。

除了食品之外,最近幾個月來自中國的有毒刺青墨水也悄悄從網路上零售與拍賣商店流入雪梨。化驗結果指出,中國製的假墨水披上知名品牌的外包裝,卻用便宜的人造黑指甲花取代天然的紅指甲花作為顏料,某些墨水樣本甚至含有大量的細菌與危險重金屬。

報導稱,澳洲大企業、時裝店最近幾十年受到中國假貨的幽靈纏身,已不是新鮮事;更令人擔心的是,假貨問題逐漸往食品與消費品類蔓延,讓澳洲業主與消費者的惡夢再次重演。

澳洲人如何應對進口產品導致的問題?

毒莓果風波引起很多澳洲人擔憂進口食品帶來的健康風險。澳洲國立大學醫學院的格里農(Peter Collignon)教授表示,某些國家的食品安全低於澳洲國內的標準︰「我們把『遵循標準』視為理所當然,但要知道事情並不總是如我們想像的那樣。本人認為我們需要更多強制性的規定,除了設立安全標準之外,還要經過獨立的化驗,不管是透過全球性組織或是本地政府支持的機構進行,總之,要有人向我們表明這些產品都有被獨立檢驗過。」

ACCC主席席姆斯(Rod Sims)在受訪時說道︰「產品包裝的原產國標識,特別是使用知名的圖標、顏色、標語來吸引消費者目光時,務必要確保其真實性。」席姆斯還表示產品包裝上的不實標示不僅會誤導消費者,還會對那些確實使用澳洲本地原料生產的公司,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負面效應。「澳洲消費者偏好取自本土原物料的產品,而且通常願意為那些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而消費者通常很難自行判斷產品的來源地,因此製造商是否提供正確產地資訊非常關鍵。」

根據規定,製造商只有在滿足下面條件之後才可使用「澳洲製品」(Product of Australia)標示︰產品的主要組成部分來自澳洲,而且幾乎所有的製造加工過程都在澳洲境內進行。

Photo Credit:  Alpha @ Flickr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Alpha @ Flickr CC By SA 2.0

ACCC主席席姆斯於四年前上任後,就把打擊假貨與不實標示列為委員會的首要任務之一。他認為執行這些法律對於維護市場經濟的機制相當重要,如果放任製造商胡亂標示或濫製假貨,消費者接收太多不實的產品資訊,將無法做出最符合需求的產品選擇;扭曲過的選擇又間接給了製造商扭曲的信號來決定接下來如何調整生產,如此循環將會使得市場失靈。

由於毒莓果事件造成的恐慌,新一套「澳洲製造」(Made in Australia)標章規範將在一年後上路。新標章將會標明食品是否產自澳洲,以及食品內運用澳洲本地原材料的百分比︰100%、75%、50%或低於50%。澳洲聯邦政府希望新的標示能夠讓澳洲消費者支持本地產的食品。

政府此舉也受到農民的歡迎,澳洲豬肉有限公司(Australian Pork Limited)的執行長斯班塞(Andrew Spencer(就表示,澳洲的火腿、培根消費量事實上70%是由進口豬肉製成的,但他們全部都標著「澳洲製造」的字樣。「當我們詢問消費者時,他們都相信這些產品是來自澳洲。」在新標章實施後,就可以阻止這樣的情況發生,如果豬肉是從國外進口,只是在澳洲進行切片包裝,新標章就會標明「進口豬肉於澳洲製造」(Made in Australia from imported pork)。

澳洲產品在海外-「仿冒品」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