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周保松(上):不民主的社會,什麼都對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學者淪為論文機器,出版英文學術論文才是硬道理,像周保松活躍於民間政治討論的,反被視為不務正業。
社會愈趨二元對立,不是建制,就是泛民,不是黃絲帶,就是藍絲帶……不小心表態,隨時被標籤、網絡公審。中大政政系副教授周保松接受本刊專訪時說,公共討論是出路。他身體力行走出象牙塔,化身鍵盤戰士,在網上建設公共說理文化。
「我很少接受傳媒訪問。」已過40歲的周保松很低調,卻又多麼高調。這位理想主義學者,滿口道德、倫理,政治立場兩面不討好,一言一行總引起迴響。2012年,他高調反對「蝗蟲論」,被網民判處「賣港」罪名。到了去年4月,內地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在中大演講時,他在台下脫鞋離場抗議諷刺胡「捧臭腳」,又贏得網民掌聲。香港民意越趨兩極化,「呃like」、「抽水」其實很容易,忠於信念才需要勇氣。
受訪時正值梁文道和陶傑就「民族DNA」筆戰,周保松在facebook評論指梁寫出迄今最認真反思本土派論述的文章,惟本土派不僅沒有嚴肅回應,反而誅心之論。此言一出,周氏迅速成為激進本土派的批鬥對象。
公共說理 修補裂痕
「我不是想撑梁文道,而是想展開善意的討論,但一開聲就會引來無數的攻擊。有時都會不開心,以前寫東西不會想到攻擊,現在寫會預計到受不合理攻擊,這是inconvenient truth。」他有點委屈,但很快回復從容。「我在facebook很少用老師的身份,只是個普通的facebook人,我不怕人罵,可能因為我不覺得自己有多重要吧。」
以「自由左翼」自居的周保松被本土派標籤為「左膠」,他深感本港公共討論的倫理正在惡化,立場不同就是敵人,意見領袖被扣帽子,造成寒蟬效應。「我經常公開呼籲不要叫人左膠,因為很侮辱人,總之不同意你就叫你左膠,說你收共產黨錢,令你人格受損,然後不能再討論下去了。」
周保松打趣道,網絡文化使他道行更高,「這兩年我的脾氣好了很多,很忍得口,會在適當時候沉默」。內地微博流行用網名,五毛更多,人身攻擊更嚴重,亦不時出現系統性攻擊,他在9.28佔中和12.11金鐘清場被捕當天發帖後,數小時內遭數以千計鋪天蓋地的攻擊,「簡直嘆為觀止,被人鬧到趴係到」。內地學術界如是,學者不懂心平氣和講道理,不接受人批評觀點,批評觀點就是批評人格,欠缺公共說理的基本美德。「不民主的社會就是這樣,什麼都對立,社會一直分裂下去,敵人愈來愈多,朋友愈來愈少,很不健康。」想不到,中港輿論文化居然愈來愈接軌。
走出大學 深耕網絡
周教授大可躲在象牙塔不食人間煙火,卻選擇投身凶險的網絡世界,五年前起在社交媒體每日發帖數則,至今facebook有近5000朋友,微博有15萬名粉絲及追隨者。最近他一段關於自由主義左翼和馬克思主義的評論,引發一場罕見的學術大辯論,逾千名網友參與討論。
他經常通宵達旦回覆留言,比許多靠「呃like搵食」的職業博客更勤力。為了什麼?「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他歪頭笑道。「有時都覺得自己戇居,其實完全不用做這件事,對我帶來了不便,樹立很多敵人,包括學生……」他是中大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其任教的政治哲學課例牌座無虛席,但他也隱約嗅到近年課室氣氛有變。
沉默半晌,他整理出答案:「因為香港承受不起惡化。以我現在的位置,(惡化)對我沒影響,但我對香港仍有期望,希望有健康的公共文化。facebook是一種實踐,尤其是對年輕一輩,展示在多元社會內的交流和共處,比具體政策爭論更基礎。我想盡綿力去做,不知結果如何,但如果所有人也沉默,社會將會受害,最終連沉默者也受害。沒有人可以說自己真理在手,只能靠公共討論,互相尊重,這是香港走下去的要素。」
曾幾何時,用學術帶動社會變革是學者應有之義,如今大學忙着追逐排名,學者淪為論文機器,出版英文學術論文才是硬道理,像周保松活躍於民間政治討論的,反被視為不務正業。他無奈承認:「『理智』的人不會做,很明顯是浪費時間,押上事業。」代價不菲,他卻仍然笑着做,視之為一場修行。
學者在社會上有何定位?去年雨傘運動給他深刻啟示。9.22罷課那周,他首次在中大圓形廣場和添馬公園草地露天講課,共吸引數千名市民聽課,事後有主婦和海歸學生誠懇道謝,表示深受啟發。「這經歷對我改變很大,我意識到作為學者對社會的公共責任,可以用自己的學問啟蒙人。過程中同時很humble,大家都是平等的公民,就像古希臘蘇格拉底在城邦裏討論一樣,回歸哲學的最初,哲學進入人間和公共社會。」
節錄八月份《信報財經月刊》/Android揭頁版/iOS揭頁版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歐嘉俊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