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12年國教課綱納入本土語言?各學科教師意見兩極引發爭議

12年國教課綱納入本土語言?各學科教師意見兩極引發爭議
Photo Credit: *嘟嘟嘟*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嘟嘟嘟* CC BY-SA 2.0

Photo Credit: *嘟嘟嘟* CC BY-SA 2.0

12年國教課程總綱日前出爐,國家教育研究院2月19日陸續於全台各地展開9場公聽會,3月6日第8站巡迴至台北。與會人員發言相當踴躍,有老師爭取國、英、數應該增加時數,增強學生的基本素養,也有老師認為應該把品德教育恢復為正式課程。

根據12年國教課綱草案,對於本土語言教育的規畫,國小每週須開設一節本土語言或新住民語課程供學生選修;但自國中之後,卻未見任何課程規畫,對此部分教育界人士大聲疾呼,課綱應在公布實施前進行修訂,將本土語言納入國高中課程內,甚至列為必修。

不少教師紛紛呼籲,在強調中文和英文學習的教育政策與課綱下,本土語言日漸式微,應將包含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和新住民語等本土語言能納為國中必選修,避免本土文化流失,讓學生的語言學習有多元選擇。有教師說,本土語言是活化石,應要積極保育,政府不但不去保育它保護它,甚至還有打壓的傾向。

許多覺得本土語言不必納課綱的論調是「家長在家就可教」,但新北市頭湖國小教師柯棟山的調查發現,真正能在家中和孩子說母語的只有10%,比例非常低;現行課綱草案認為本土語可透過學校社團進行加強,但他訪視結果,看見學校開設母語性社團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少,寥寥無幾。他認為,唯有成為必修,透過學校教學,本土語才有機會保留。

台中教育大學台文系助理教授楊允言也說,台灣過去因錯誤的語言政策,導致大家不敢講、不能講、不會講母語,12年國教是機會點可補足過去的錯誤;一名原住民教師也感慨過去教育不重視母語教學,導致自己不會說族語跟族人對話的遺憾,盼教育能有所改變。

各學科教師意見兩極

有傳統學科的教師認為,在總上課時數不變的情況下,若增加閩南語、原住民語的課程恐怕會壓縮主科上課時數,並影響升學,進而衝擊台灣競爭力。台北市明德國中教師余明華認為,新的12年課綱應把原來9年期程銜接到未來3年,結果卻是為了增加各種新興課程而壓縮到原本的基礎課程。光是社會科的堂數就被壓縮得非常緊湊,教學無法深入,可能會影響升學。

「一旦新課程加入,不少傳統學科堂數即遭到壓縮,會讓許多教師備感壓力。」建中數學學科中心老師曾俊雄表示,數學必修學分從16降為12,恐怕會剝奪學生學好數學的機會,對於弱勢的孩子特別不公平。數學在商業、科技、科學等領域都占很重要的地位,若減少基礎時數學習,恐怕會衝擊產業與台灣的發展。

教部應確保配套到位

除了本土語言列必修的爭議外,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代表張文昌於會中呼籲,課綱訂定後的配套很重要,無論是課程改革、經費挹注、考召變革,國教院和教育部都應同步進行,畢竟高中職免學費預算就占了總經費6成,配套如何確保到位,教育部應該說明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