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可能還無法被科學「破解」,可是中醫還是有價值的

中醫可能還無法被科學「破解」,可是中醫還是有價值的
Photo Credit:Pfc. Jennifer Kennemer CC 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還是不能保證中醫未來一定真能讓科學給破解,但是我仍有信心。如果說要下個定論,我會說,中醫可能真的還不夠科學,可是中醫還是有價值的。

Photo Credit: Wellcome Images CC BY 4.0

回到中醫。有些人斥責中醫不科學,因為一堆中醫術語,在科學上就不對,例如「氣」、「濕」、「虛」、「毒」等等,完全不像是有這麼回事。什麼是「氣」?空氣會在身上跑?毒是什麼化學物質啊?

等等,如果降說,反而是誤解了中醫。是西醫借用中醫的術語來翻譯西方的術語才對,當然西醫要引進中國,在翻譯時借用了中醫的名詞,所以一堆專有名詞,版權是在中醫,而非中醫亂用科學名詞,例如人家中醫講「腎虧」,概念上就不是西醫概念上的腎壞掉,導致有人駁斥中醫說性能力和腎臟無關,這根本就是張飛打岳飛啊,中醫的解釋不見得是對的,可是卻常常不是錯在西醫的理解方式上。

既然兩者沒有交集,那麼用西醫或科學的觀念去探討中醫,就一直會充分誤解中醫。可是我又沒學過中醫,所以我就無法判斷,中醫是一個和西醫不可共量的理論嗎?在一定範圍內是對的嗎?

可是,即使我無法去用中醫的理論來談,也非不能用科學來理解一些現象,因為只要現象存在,就有一天能夠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

再來談個小故事。我不是說過從前吃中藥補身嗎?吃中藥時,中醫不是會告誡要戒吃一些東西嗎?我在大伯家和堂哥吃飯時,我就不吃中醫說不能吃的苦瓜。堂哥問我是不是怕苦,我說是中醫說不能吃。結果在台灣唸台大微免所(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的堂哥就暴走了,跳起來大罵說滾回去問中醫苦瓜裡有什麼成份會讓人不能吃,那時候我才初中,除了很害怕就只能默默不吃苦瓜…

不過,現在我在學術界混了幾年了,可能說些話了。苦瓜有什麼成份?老實說,我們並不完全清楚XD 這不是說了等於沒說?好啦,是降的,過去我們知道食物不外就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據說有科學家過去主張只要分別攝取這三種成份就能把人養大,結果實驗失敗了,後來知道原來還需要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

後來,人們以為食物不過就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加維生素、礦物質而已。結果又發現,其實不然,許多植物含有的次級代謝物(secondary metabolites),如一些生物鹼、萜類化合物、多酚、聚酮等等,也會影響人的生理。次級代謝物是不直接涉及到生命正常生長、發育或繁殖的有機化合物,可是卻有長期的生理功能。

由此可見,現象的存在與否,不是它們是否是真的存在,還涉及科學知識和研究技術的進展。很多我們現在熟知的、有生理效用的次級代謝物,幾十年前科學上是「不存在」的,因為沒有被發現,因為沒有分離的技術,因為沒有研究的方法,所以才「不存在」。現在很多次級代謝物名聲可響亮的,如可能延年益壽的白藜蘆醇等等。 

除了發現新化合物,更重要的是,科學的進展,帶來了觀念和方法上的突破,過去科學家只能在實驗室裡控制大部分變數,只研究少數變量,簡單來說就是只能一次研究一種化合物和一個基因,可是現在早已興起一種「系統生物學」(systems biology),或者一堆「-omics」(XX體學或XX組學),像是基因體學(genomics)、轉錄體學(transcriptomics)、蛋白質體學(proteomics)、代謝體學(metabolomics)、反應體學(reactomics)等等。這些新學門就是要捨棄過去單打獨鬥的研究方法,以更全面性地、完整地、系統地全盤瞭解生物系統如何行使功能。

我們曉得,一個人有兩萬多個基因,很多時候至少有好幾千個基因在作用,才產生一個生物功能。科學在進步,過去只能研究單一基因或化合物,是受限於技術,而且也有其必要。但拜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現在可以用先進的儀器,如次世代DNA定序儀、質譜儀、晶片等等收集更全面的大數據,利用高速電腦做運算解析,讓我們對生命現象的理解突破了一個層次。小弟對這些領域略懂略懂,因為我的研究就直接涉及了基因體學和轉錄體學。

Photo Credit: DarkoStojanovicCC0 Public Domain

Photo Credit: DarkoStojanovicCC0 Public Domain

像是前述的苦主……哦不……苦瓜,有許多次級代謝物,過去可能只能一一分離出來研究,可是現在可以用代謝體學的方法,來瞭解苦瓜有多少種未知的次級代謝物,有可能是哪種化合物,日後可以把它們的功能和生理效果一一檢定出來。

所以說,我們現在跟苦瓜很熟嗎?其實還不,可是未來會變熟嗎?很有可能,苦瓜只是其中一例,許許多多中藥具有療效的,也是次級代謝物,現在已有不少實驗室開始對中藥進行大規模的系統生物學研究,未來肯定對正確瞭解中藥療效會有具體的幫助。

除了中藥,中醫不是很強調人體質的差異嗎?所以不僅要對症下藥,也要對人下不同的藥。西醫過去根本沒「體質」的概念吧?或者完全不強調。可是,族群基因體學的進展,讓我們開始在科學上理解到,不同「體質」是真實存在的。

許多疾病,尤其是文明病,是多基因造成的,所以即使是相同的病徵,不同病人就有可能帶有些許差異。在藥理學上,也漸漸發現不同對偶基因,會影響藥物的藥效。因此,現在新興起一門「個人化醫療」(personalized medicine),簡單來說,就是為不同遺傳背景的病人,量身訂做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