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工程師看桃鐵地下化爭議:「鐵路」絕不會地下化之後就變「捷運」,更不是高架化之後就能變「高鐵」

工程師看桃鐵地下化爭議:「鐵路」絕不會地下化之後就變「捷運」,更不是高架化之後就能變「高鐵」
Photo Credit: chia ying Yang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鐵長年營運效率低落,這件事情如不改善,不論最後鐵路是在地面跑、地上跑、地下跑,台鐵終究是台鐵、一樣是你想像的那個樣子。

台灣早期各主要都市的發展,大都以鐵路交通為主軸,一個點串一個點,以「線」的方式做延伸。隨著時代推進、社經成長,都市的發展開始慢慢由「線」轉成「面」,這時原本線上的鐵路系統就對都市發展產生了一些阻礙。因此,政府開始推動所謂的「鐵路立體化」政策。顧名思義,「立體化」就是把平面改成立體,所以,鐵路立體化的改建就產生了往天空「高架化」或是往地底「地下化」兩種選擇。

現任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要把桃園鐵路從平鎮至鳳鳴共17公里正在進行高架化的路段,全面改採地下化。他說:「全台灣重要的都會區都採取地下化的作法,唯獨桃園為了省錢,採取高架,帶來了阻隔跟噪音,這是不對的。希望交通部和中央能聽到桃園多數民意的聲音。」並說:「身為直轄市長,當然要有魄力讓桃園鐵路地下化,因為,台北、新北鐵路都已經地下化了,桃園人不能變成次等國民,他要為桃園發展堅持正確的決定。」

這樣的決定,讓交通部在日前發文至桃園市政府,指出如因推行地下化,而暫緩原本進行中的「台鐵都會區捷運化-桃園段高架化計畫」一案,先不論會額外增加多少工程費,首先必須面對額外衍生的「83億元」費用。這筆錢包括目前施作臨時軌的土地租金、專案管理顧問費、細部設計顧問費、還有已投入的相關設計費、直接工程費,這些都要由桃園市府全數買單。

83億元多不多?原本的高架化案工程總經費約308億,其中中央補助200億,由桃園市府負擔的僅有105億。對此鄭文燦馬上回應:「交通部的放話是沒有用的,放話也不代表我們會付這些錢!」可想而知,這筆錢並非桃園市府所能負擔。筆者想到前陣子看到由《天下雜誌》做的「2015年縣市大調查」結果,桃園市的財政健康指數在「警戒區(44分以下)」,文中亦點出:「桃園市雖然舉債不高,但赤字佔歲入比率超過10%,僅次於苗栗縣。……」,這樣的財政狀況絕不樂觀。

再者,鐵路地下化要花多少錢?給大家一個數字做參考,工程師通常會抓個比高架化多個三到四倍的價錢,也就是說至少需要約1200億。(當然實際上做起來一定會再超過預期的金額頗多,這先心照不宣。)這樣的改變值不值得?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看法。

以下這篇文章沒有政治立場,將以工程師的角度,來跟大家聊聊桃園這段鐵路高架改建案的來由,並針對高架化、地下化的優缺點分析,釐清一些錯誤的想像。還有,如果從高架化改變成地下化,我們需要特別去注意哪些問題。

台鐵都會區捷運化-桃園段高架化計畫

桃園都會區大致上以桃園市、中壢市為核心,再經由鐵、公路串聯往楊梅、平鎮、內壢、八德、龜山等地發展成都會區。平面上的鐵路,除了分割路線兩側的都市發展、多處路口的平交道亦造成公路交通延滯和行車安全等問題,確有改善之必要。更甚,桃園站、中壢站上下車的旅客數是全國前幾名,但站體本身老舊、軌道等相關旅運設施非常緊繃。

因此,政府在民國八十七年就開始進行這段鐵路路線的立體化研究,經過評估整體效益及工程可行性,最後結論為地下化造價偏高,考慮政府財政後建議採取高架化辦理。在這之後,一路的可行性評估、綜合規劃都是以高架的方式去做研擬。最後,民國九十八年拍板定案這個「臺鐵桃園段高架化建設計畫」,也納入「新十大建設」(五年五千億!)中。

行政院核定之後,接著由鐵路管理局委託辦理細部設計,並陸續發包施工中,網站上可以看到目前的執行情形。網站內容看不懂沒關係,簡單說明:這個計畫自民國九十八年核定之後,預計民國一零六年要完成。因為這段路線很長,所以把它拆解成三個設計監造的小案子去發包(DL01~DL03),目前都已經發包出去、設計部分也差不多完成。但是,卡在有部分用地取得的問題,導致最後設計無法完全定案。

用地取得的問題出在「都市計畫變更」的延遲,這也連帶影響了用地徵收作業,由於工程期程緊迫,有些前期臨時軌工程已在施作當中。整體看來,網站上寫目前進度49.60%似乎有些樂觀,但保守抓個35%~40%還是有的;另一方面,計畫跑了一段時間,確實已經花了不少經費,而目前桃園市政府又因拋出地下化議題暫緩了都市計畫變更案,整個高架化計畫繼續卡住動彈不得。交通部或許也開始急了,所以才發文請桃園市府自行負擔如此相關的衍生費用。

回頭來看這個桃鐵高架化的計畫內容:工程範圍長約17公里,桃園站以北規劃擴建為三軌正線、以南為兩軌,內容除了高架軌道建設之外,還包括「桃園站」、「內壢站」、「中壢站」三個舊有車站改建為高架車站,並增設鳳鳴、國際路、永豐路、中原大學4個通勤車站。除了鳳鳴車站屬於地下月台的車站外,其餘均為高架車站。總計可以消除17處平交道、回復5處原跨越鐵路的陸橋、4處穿越鐵路的地下道,達到都市縫合的效果。政府期待藉此計畫達到以下目標:

  1. 提高行車效率與路線容量,改善都會區大眾運輸服務品質。
  2. 沿線土地有效開發利用,促進都市均衡發展。
  3. 現有車站重建、車站及周邊重新檢討都市計畫,促進都市縫合、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鐵路高架化 vs 鐵路地下化

了解相關背景之後,我們來聊聊高架化和地下化。先問大家幾個Yes or No的問題:

  1. 高架化代表二等公民;地下化象徵城市進步、有發展潛力、有遠見。
  2. 高架化遭受風吹雨淋使用壽命僅有30年;地下化環境好使用壽命可達100年。
  3. 高架化在陸地上所以要拆遷房子、徵收土地;地下化是在地底下所以不用拆房子、徵收土地,或至少數量上會少很多。

你的答案都是Yes?是否覺得這幾個敘述都蠻有道理的?我必須告訴大家,這些是一般人很常見的錯誤想像。很多人重頭至尾把地下化「鐵路」和地下化「捷運」給混淆了,全世界大都市的「鐵路」地下化比例僅僅不到3%(請參考蘇昭旭老師的文章)。為什麼?因為費用高、建造時間長、技術困難、成本非常高,以鐵路的角色來說是不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