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台大教授:開學後7周最危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學四年最危險的時間是前七周,因為學生剛進來,沒有老師盯課業加上新生一堆活動,很容易就......
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表示,根據過去10年的經驗,他給了大一新生還有爸媽們10個建議,其中包括「大學開學後7周是這4年最危險的時間」、「最容易被二一退學方程式」等等,甚至還說「LOL真的很可怕,還沒碰的就不要碰!」引發熱議。
蘋果報導,全台各大學陸續開學,葉丙成教授用過去的經驗在臉書分享了10個建議,給大學新鮮人及爸媽參考。其中提到大學四年最危險的時間是前七周,因為學生剛進來,沒有老師盯課業加上新生一堆活動,很容易就忘了讀書,期中考考的哩哩拉拉之後,想要補救就很困難了,他建議大一新生前七周要玩,也要記得唸書。
葉丙成教授總共列出了十點節錄如下:
1. 最容易被二一退學方程式:臉皮薄+沒朋友+讀不懂+沒人問+迷遊戲+變爛泥
特別是外地來的新生,一定要在頭兩週不管再怎麼樣厚顏,也一定要努力跟系上不認識的同學交朋友,打進主要的圈子。一旦能交許多朋友,大學四年就可以安穩的度過了!交朋友很重要!!
2. 大學生辦活動、參加社團,很重要!
我要跟爸媽們說:「辦活動是很重要的學習!」請多體諒孩子在這個階段除了課業之外,也有其他很重要的學習!應該要樂見其成,不要一昧的只要求孩子唸書不准參加活動。就算你孩子大學成績顧得很好,可是做事情能力很差,大學也沒教到什麼朋友,這樣的人出社會可是會很辛苦的!
3. 每學期修課請不要超過19學分,才會學通、學懂、學的快樂!
在大一旦超過20學分,所有的課常會變成應付式的學習,挖東牆補西牆,根本都是考試前一週考這科翹那科,考那科翹這科。考試完兩三週,一切都忘光光。根本是學假的!根本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4. 爸媽請不要過度在乎大學生成績,培養他們放的開的膽識、器度更重要!
在高中畢業之後,大學生的爸媽應該不要再過度在乎孩子的成績有沒有A+、A。如果還這樣斤斤計較孩子的成績,你只會把他養成一個無膽無識,不敢試自己不熟事物的廢物。在大學,成績有B就算可以接受了。如果大學四年再不培養他們的膽識、器度,出社會後就很難再培養了。
5. LOL 真的很可怕,還沒碰的就不要碰!
以前沒有碰過這種遊戲的,能不要碰就不要碰,免得臨老入花叢,一陷進去就出不來了!多少人的二一都是因為它,務必要小心啊!!
鄭重聲明:本人對於臉書文章只被摘半句話當新聞標題,感到很遺憾。我個人絕不反對玩遊戲。原文是針對大一學生,前面提到當大一學生(特別是外地生)離鄉背井,面臨生活上巨大的改變,人際圈的重新洗牌,還有從高中轉換到大學的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在這個…
Posted by Ping-Cheng Yeh on 2015年9月6日
新聞來源: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