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觀點:接受這些難民不但是自虐,也是自欺欺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來到歐洲的移民愈來愈多,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歐洲跟他們說:我們歡迎你們。
文:Melanie Phillips《泰晤士報》
翻譯:觀念座標
德國的巴士站以及抗議群眾之間,可以看到「歡迎難民」、「沒有人是非法的」的海報。上週末,英國群眾在牛津聚會,拿著自製的牌子,寫著:「只要給我們機會,我們歡迎難民」、「四海一家」等等。
這些抗議者只是在告訴旁觀者他們是好人而已。公開表示同情,是道德高尚的表現;不表同情,乃是顯示著冷酷無情。這稱為「張揚一己之德」(”virtue signalling”),或者強迫抒情(mandatory emoting),而這種情緒抒發在這次的移民大危機中已經達到瘋狂的高點。
許多人為了難民表達歇斯底里的情緒之時,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的回應算是有節度,做到了同理心與公共利益的平衡:他說,未來5年內,英國將會從敍利亞邊境上的難民營中,接收2萬人來此定居。
►難民潮衝擊》英民調贊成脫歐首次過半 五成認為卡麥隆表現比梅克爾佳
左派馬上痛批此數字少得可憐。工黨黨魁候選人顧綺慧(Yvette Cooper)進一步抱怨,表示英國應該收容一些已經抵達歐洲的移民。但是這麼做,只會讓人蛇集團大賺其錢,並導致更多人溺死於地中海而已。尤有甚者,我們如此收容的人,可能有一部份是「伊斯蘭國」(IS)的支持者、或隸屬於其他伊斯蘭主義的派別,危害國家安全。
但最大的重點,是分類的錯誤。這不是有關人道的難民危機。這是一個政治性的移民危機:發展中國家的人群想要移動到已開發國家,且其數量排山倒海,前所未見,威脅歐洲。
聯合國1951年訂定的《難民地位公約》,將難民定義為一個有充份的理由害怕被迫害的人。這顯然不適用於目前這一群絕大多數並非為了逃命而移動的人群。
即使是激發歐洲輿論大同情的可憐男童艾藍(Aylan Kurdi),也不是為了逃命而溺死。他們全家在土耳其已經安全住了3年。
同時,稱呼這波人群為「經濟移民」也不正確。無疑其中有些人想要尋求財富,但其他人只是想要離開一個他們知道沒有前途的國家。這是因為阿拉伯、穆斯林世界陷於戰亂與暴力之中,正在一步步瓦解。其原因,當然是激進伊斯蘭的崛起,散播著難以言喻的野蠻與不文明。西方所加諸的民族國家形式,正在崩解,演變成部落戰爭。一個正在死亡的文化,一面試圖征服其他地方,另一面則開始戕害自己的人民。
這是一整文明正在抽搐痙孿的問題,但在歐洲與英國,媒體與政治界卻忙不迭地告訴我們,我們有道德義務收容成千上萬被影響到的人群,這當然是大錯特錯。
首先,為什麼這是我們的責任?沒有一個中東國家主動表示要收容任何一個難民。這次的移民潮難道不是阿拉伯與穆斯林世界的責任嗎?
其次,英國與歐洲有空間收容這波移民潮的說法,無疑是自欺。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截至去年年底,被迫流離的人群人數高達6千萬人。全世界每122個人之中,就有1個人是難民、或是因為內戰而離開家園、要不然正在尋求庇護。英國當然沒有能耐收容這些人:英國的公共設施,早就因為每年外來的30萬移民,而面臨嚴重的短缺與不足。
來到歐洲的移民愈來愈多,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歐洲跟他們說:我們歡迎你們。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德國說他們今年將會收容80萬人。義大利政府將非法移民除罪化以後,每個月都有成千上萬的移民從利比亞搭船進入,義大利地方政府消受不了,只好把他們丟到鎮中心、火車站的臨時營區。
►教宗呼籲歐洲「1教區1難民家庭」 法極右派批德國「低薪找奴工」
歐洲輿論對艾藍溺死的照片大表同情,只讓事情更糟糕。黎巴嫩港口市的黎波里的旅行社表示:過去一週內打算前往土耳其,再到歐洲的人數增加了30%。
這一波移民潮將會永遠改變歐洲的風貌:移民人口中絕大多數是穆斯林。聯合國統計,70%的移民是年輕男子。如果他們都獲准在歐洲定居,很可能會把全家人都接過來。歐洲的文化會因此而受到全面的改變。梅克爾(Angela Merkel)也知道這點,她承認德國將會因為這群人而改變。
與此同時,英國卻拒絕讓信仰基督教的難民進入。前坎特伯里大主教凱瑞(Lord Carey of Clifton)因此抗議,他說中東的基督徒被釘十字架、被砍頭、被強暴、被強迫改宗、被種族清洗。然而我們的政府卻拒絕讓伊拉克與敍利亞的基督徒來英國接受庇護。歐洲的主要基督教國家,除了波蘭與捷克以外,一方面逃避基督徒難民唯恐不及,另一方面卻打開大門迎接成千上萬的穆斯林。
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an)表示,歐洲應該只收容基督徒。為此,他被罵得臭頭,還被稱為「納綷」。這種一窩蜂、不假思索的態度,只會保證歐洲的法西斯主義再度成為現實:如果歐洲的左派政治菁英不顧念人民的感受,把那些想捍衛自己文化的人,污名化為「納綷」,那麼歐洲人民投入真正法西斯主義者、種族歧視者的懷抱,指日可待。
這種現世報已經在法國發生。民族陣線的瑪琳‧勒彭(Marine Le Pen)正打算利用這股民怨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匈牙利有尤比克黨(Jobbik);希臘則有金色黎明(Golden Dawn);比利時則是弗拉芒利益(Vlaams Belang)。
Tags: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