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看新加坡大選就知道,可以投票並不代表擁有民主

看新加坡大選就知道,可以投票並不代表擁有民主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票雖然是民主政治裡面很重要的一環,但是不是民主,也要看是怎麼的投票制度,並不是可以投票就等同擁有民主。

兩個約三十幾歲的女生,整個下午都坐在角落的桌子閒談。

「前幾天新加坡國會選舉耶。」A女說。

「對呀,說開票要開到凌晨,而且他們開票不像台灣會有數字在那裡跑。」B女一邊攪動著咖啡一邊講話。

「開到凌晨?新加坡不是比台灣還小嗎?怎麼會開票開那麼久?」

「我也不知道,這樣比起來台灣開票真的超有效率的。而且如果你把各國選舉氣氛跟台灣一起比較,你會發現台灣的選舉真的熱鬧太多了。」

「好像是這樣沒錯耶,我上次去日本自由行的時候,是他們國會議員改選的前夕,我是在路上看到小小張的選舉海報,才發現這件事情。」A點點頭。

「是啊,在台灣,有錢的政黨可以鋪天蓋地的下電視廣告,在大樓貼長條廣告。在沒有網路以前,小黨在宣傳力道上無法比的過有錢的政黨。在難以打開知名度的前提下,小黨的候選人若不是有足夠的財力,要選的上幾乎是很困難的事情。」

「好像真的是這樣耶。現在是因為網路讓一些資訊可以更容易普及,不然在以前,我往往都是看到選舉公報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有那麼多的候選人;也難怪有人會說,網路是窮人的原子彈。」

「然後我看新聞才知道,新加坡的選舉還有一些很微妙的設計,像是記名投票、強制投票、集選區。」B說完喝了口咖啡。

「記名投票跟強制投票?那不就是要求人民一定非投票不可,而且還查的出來他投誰?」

「是啊,這其實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變相的監控投票。當然民心思變,雖然不是說記名投票投票結果就一定會如何,但從這個例子你就會知道,可以投票,不等於就有民主。投票雖然是民主政治裡面很重要的一環,但是不是民主,也要看是怎麼的投票制度,並不是可以投票就等同擁有民主。」

「那你說集選區又是怎麼一回事?」

「意思是說有某些選區,他是推候選人團,而不是推候選人選舉。例如某一個集選區一次要推五個候選人一起選。而投票的時候,你只能針對哪一個候選人團投票,而不能針對某一個單一候選人投票;所以要嘛就是五個人全上,不然就是都沒有上。」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你說某些選區,那是不是意味著有些選區不是集選區?」

「是的,非集選區就是一次只推一個候選人。」

「不知道為什麼,聽起來感覺很不公平。」A皺了皺眉頭。

「確實是不公平呀。」B點點頭。「你看,對小黨來說,人數少又要一次推五個人,是不是相對困難?所以這樣的設計對執政黨來說相對有利。另外執政黨也可以利用在集選區安排人氣候選人,用有人氣的候選人拉抬投票意願,然後讓第一次競選的候選人跟著人氣候選人一起當選。」

「所以為什麼之前《TIME》訪問台灣的總統候選人,才會說到台灣是華人世界唯一的民主國家。」

「不過如果仔細想想,你會發現台灣選舉其實也還是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喔。」

「怎麼說呢?」

「台灣因為從威權體制轉到民主體制的過程中,國會的最大黨一直都沒有做過輪替。早期國民黨是黨庫通國庫的,在日本投降以後,用了很多手段直接取得了很多的土地。轉到民主時代以後,卻因為國會一直都是佔多數,因此也沒有動機制定相關法規處理黨產的事情,所以國民黨是世界上最有錢的政黨;回到我前面說的,有錢的政黨可以鋪天蓋地的宣傳,所以…」

「所以當一個政黨過度有錢到誇張的地步的時候,他就可以透過財力去影響選舉結果,這樣就無法落實民主體制所追求的公平競爭原則。」A接著說完。

「沒錯。」B點點頭。「所以像是民主老牌國家的英國、法國,他們對於政黨收入,都是有透過法律做嚴格的規範,會要求政黨公佈收入來源,並明確規定政治獻金的種類與上限,這才能讓政黨不至於透過錢財而被財團收買。

而像是波蘭,他們從共產體制轉型到民主體制的過程中,也曾經歷執政黨比在野黨有錢的狀況。但他們後來修了政黨法,限制政黨不能夠有投資跟租賃收入,並且大幅提高公費補助的額度;也因此,過去波蘭農民黨的黨產曾經是在野的20倍之多,但在轉型修法後一直到2005年後,他們的收入也已經降低到只能平衡支出的程度。」

「但台灣因為國會的最大黨一直是國民黨,他們當然沒有處理黨產的動機,那就更不可能推動政黨法了。」

「是啊。但身為台灣的公民,我們卻應該靜下心來思考,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國家?我們希不希望我們的民主是朝好的民主去發展?過去因為資訊流通的有限,大部分的人都不認為黨產是什麼問題,覺得不過就是比較有錢而已,但在台灣的黨產問題,牽涉到的事實上是整體的轉型正義,如果我們不願意去面對,繼續放任著不公平的競爭,這最終將會成為台灣民主最大的危害啊。」

參考資料: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