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美國人轉當台灣人的文魯彬:我不認為「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是件壞事

不當美國人轉當台灣人的文魯彬:我不認為「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是件壞事
Photo Credit: 文魯彬Robin Winkler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不是「發不發展」的問題,重點是「如何發展」;不是「經不經濟」,而是要「怎樣的經濟」。

英國經濟學者修馬克(E. F. Schumcher)所著的《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中,「把人當回事」的經濟發展模式,就非常適合台灣。書中寫到東南亞的經濟發展方式,不是「為開發而開發」,而是使用適當的技術,來適應當地的自然發展出一套特有的經濟模式,雖然無法立即賺得大錢,但這樣的方式卻是能同時保存自然資源,並永續發展經濟。

台灣的人口非常密集,因此適合手工農業,水源充沛足以蓋水壩、人造湖,其實是有足夠條件思考人口、生態及經濟發展間如何取得平衡的。因此我認為經濟發展不應只思考如何「賺得多」,更要思考如何「賺得剛好」。

問:從事環保運動以來,有什麼比較深刻的感觸嗎?

答:台塑六輕最初打算在宜蘭利澤設廠,遭到陳定南否決後,轉而想到桃園觀音、嘉義鰲鼓但因選址問題無法建造,最終落腳到雲林麥寮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在國光石化案中也有相同的情形,國光石化原先要在彰化縣大城鄉設廠,但環保人士憂心彰化海岸特有的白海豚、蚵等自然生態會受影響,發起一波波的抗爭後,終使政府讓步,總統馬英九在2011年宣布不蓋了以後,環保人士自認很開心的打了一場勝仗。

但事後才發現,原來這些石化廠在A地設廠被阻撓,仍舊會到B地去建造。國光石化最後雖然胎死腹中,但只要一想到即便我們在台灣抗爭成功了,這些石化大廠仍會跑到法規更鬆散的東南亞去設廠,同樣會對當地生態造成浩劫的情形,真的很令人憂慮。

問:想請問您對於社群媒體蓬勃發展,所造成的「大神」現象有何看法?

答:其實即便各種類型的新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傳統電視、報紙等主流媒體仍握得較多話語權,這些媒體大量引述社群中特定人發言的情形,就很容易邊緣化非主流的內容與意見,只要不符大眾口味的內容就不容易曝光,這便是一種「大神現象」。

以我自己為例,雖然有時我的發言會被媒體引用,也受過媒體採訪,但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外表」的關係,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媒體並不真正在乎我是誰、在做什麼。同樣的,這些大神們的言論會被採用,也只是因為他們本身具有「新聞話題」,媒體並不在意其發言與專業是否有關係。

我認為社群媒體的出現,應可分散媒體過度集中的現象,但就像大神現象,如果各家媒體都只引述特定人士的發言,這樣除了因均質化而喪失新聞價值外,也會讓網路自由、公平的特性消失。

在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所著的《製造共識》(Manufacturing Consent)中,所提及的「宣傳模式」理論說到,主流媒體有「製造服從」的功能,會洗腦大眾只消費特定產品、或遵從特定意識形態,在大神現象中,也有相同的情形發生。

問:您來台灣後,是否有學到自己覺得更好的觀念呢?

答:在來到台灣後,我學到「整合工作與生活」的重要。當然我不是指超時加班、壓榨的那種整合,而是說如何把工作的責任當成一回事。我在美國時的觀念是「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兩者間有非常明顯的界線,但我發現一但將工作與自身生活劃清界線,那麼人們就只會為了工作而工作。

其實如何找到工作中的核心價值,遠比賺錢來得重要;若是只將工作當成跳板、例行公事,那麼就會不易滿足,且認為得到的永遠不夠。印度聖雄甘地曾說:「這地球的資源足夠滿足全人類需求,但卻無法滿足少數人貪婪。」我認為學會將工作與生活責任扛起,就能夠學會「滿足」。

後記

感謝Brain Tsai參與專訪,並提供更多觀點。文魯彬雖然在「會覺得自己是台灣人或是美國人呢?」的問題上未明確回應,但在與Brain Tsai談話時表示「我是台灣人」。

立即下載KnowingAPP,給你移動世代最酷的閱讀體驗
訂閱Knowing電子報
加入Knowing讀者兄弟會

本文經Knowing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