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守規的日本人都上街了,新安保法案到底爭議什麼?

沉默守規的日本人都上街了,新安保法案到底爭議什麼?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民眾一向羞於上街示威,為何今次這麼多日本人都願意走上街頭表態呢?新安保法案有什麼爭議呢?

這豈不是把憲法九條廢了武功一樣?為何美國政府不提出什麼?憲法可是由美國GHQ起草的。美國當然有她的私心。美國政府經歷中東反恐戰爭和雷曼金融風暴之後,美國若要繼續在日本駐兵去維持亞洲地區的軍事勢力,財政和軍事力量上都會越來越吃力。美國國內也有聲音說日本不應只出錢不出力,然而美國政府當然不希望捨棄日本,如果要維持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勢力,不如贊成日本有限度地解禁軍權,讓日本既出錢出力。在日美安保同盟下,美國仍然可插手亞洲軍事。這一切,美國早就默許了。所以2015年4月安倍訪美時,在美國議會演說時已說「成立必要的法案,夏天之前必定實行」。(參日本經濟新聞 30/4/2015報道

新安保法案惹來社會極大迴響。首先,新法案明顯違憲,連日本眾議院的憲法審查會三位憲法學者都一致裁定「集體自衛權是違憲」。(參The Huffington Post 5/6/2015報道)就算日本依然是放棄戰爭權利,不會以國家名義宣戰,可是憲法第九條第二項說明的「不保持海陸空軍及任何戰力」和「不承認交戰權」卻名存實亡。新法案下自衛隊雖然未被正名為「日軍」,可是既然增設懲處機制即是有軍法了,又放寬可使用武器,怎可能不是「戰力」?雖說「不承認交戰」,可是又為美軍軍艦作防護、後方支援等等,這又是否與美國結盟對外作戰呢?還有,法案雖列明「存立危機事態」才可派遣自衛隊,可是「存立危機事態」的定義非常曖昧:「與我國有緊密連繫的國家受到武裝襲擊而因此我國的存亡受到威脅,國民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明顯地有被連根拔起的危險時。」(參日本內閣府14/5/2015「平和安全法制等の整備について」

安倍在眾議院被其他議員追問如何判斷國家到了這個「存立危機事態」?安倍回答:「由政府綜合地去判斷然後確定。」(參產經新聞26/6/2015報道

普羅大眾關心的是新安保法案會否令日本重回軍國主義舊路。日本在戰敗後,年復年的戰爭紀念都是強調原子彈的悲慘歷史和重申:「要世界和平,不可再發動、參與任何戰爭。」可想而知日本戰後出生的人,所接受的國民教育都是以反戰作基調的。另外,新法案下的自衛隊實際上已升格如軍隊一樣,萬一要參與戰事,是向民眾徵兵還是徵軍費?日本會否變成台灣、新加坡、南韓一樣,年青男子將要接受軍訓?很多日本人都不希望改變現狀,可以的話繼續出錢贊助然後由美軍保護就可以了。

新安保法案在眾議院經過116小時辯論,早於7月16日已通過,之後的程序是送往參議院審議。本屆國會會期將於9月27日完結,如果參議院未能議決,60日後(7月16日起計) 便發還眾議院再議決。可是眾議院已通過了一次,60日後結果應該還是一樣。執政黨為了不掀起廢除參議院的討論,他們也希望能避免使用「60日規則」去通過法案;而在野黨已明言會徹底抗戰、計劃提出內閣不信任決議案等,阻止安保法在會期內表決。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9月16日,參議院關於新法案的地方公聽會將會完結,正式進入質詢程序。質詢後參議院的特別委員會將會在16日晚或17日早上表決,新法案若表決通過後便立即交到參議院作全體表決。若執政黨的如意算盤打得響,9月18日便能通過新法案。所以日本傳媒都報導16日晚將會是執政黨和在野黨的攻防高潮,而群眾這幾晚在國會外聚集正正就是給安倍的執政聯盟壓力,希望議員能否決議案。

這兩晚看電視,晚上的東京國會外都是人群和手提電話的燈光。根據FNN的調查,日本有3.4%的人都有參加是次反安保集會(註1)。我想起,那好像我們曾經的香港,反國教的集會和我要真普選的雨傘運動。香港傳媒這幾天都高調報道張曉明的言論而低調報道這單國際新聞,或許要繼續以荒謬蠶食我們的意志、或許不想勾起香港人一年前的回憶、或許覺得事不關己,然而這事上我看見香港和日本願意出來聚集的人都是一樣的:希望以一己之力,阻止政府為所欲為。當日香港政府、北京中央都沒有聆聽香港人的聲音,不願意給我們真普選;明天的日本議會又會否蹈香港覆轍、不聽民意、一意孤行去通過新安保法案呢?結果很快揭盅。

(註1,作者補充):原文如下:「集会に参加したことがない人は96.6%で、このうち今後参加したい人は18.3%、参加したいと思わない人は79.3%だった。」因句子沒有主語,所以意思有二:1.(集會中)未有參加過集會的人有96。6%。2.(全體受訪者)未有參加過集會的人有96。6%。因內文的上一段是說集會的「內容」(包含甚麼人),所以選擇了是(1)的解釋,但經讀者提醒再細閱後,記者的意思應該是(2),所以最後還是把文章修正。在此謹向各讀者致歉。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網誌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歐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