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看小病」現象惡化 醫改會:恐排擠急重症者需求

大醫院「看小病」現象惡化 醫改會:恐排擠急重症者需求
Photo Credit:Cecilio Hsieh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醫改會指出,台灣最多只需11至12家「正港的醫學中心」,現在即使有超過一倍的量,重症病患仍門診一號難求、住院一床難求,全因為醫學中心空享加成給付,卻未盡到提供急重症醫療服務的責任。

看小病也到大醫院(醫學中心)就診,恐讓大醫院重症門診一號難求、住院苦等病床的現象惡化,更會造成急重症患者需面臨更嚴重的醫療資源排擠情況。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今(17日)公布針對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的評比結果,發現不少本應收治急重症患者為主的的醫學中心,竟出現過度「拚門診、看輕症」的情形,其中又以萬芳醫院門診的輕症比率最高,馬偕醫院衝門診績效最兇。

中央社報導,醫改會上午舉行記者會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的數字,國內多家醫學中心享有高的健保支付標準,但沒有盡到提供急重症醫療服務的重責,有部分醫療中心門診收入高、門診量高、看上呼吸道感染、溼疹等輕症照護比率高、慢性處方箋開立比率低。

從分析的19家醫學中心結果,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指出,醫學中心應身為領頭羊,將重心放在為急重症患者提供服務,但部分醫學中心有「肥門診」、「看輕症」狀況,排擠更需要醫療資源的患者。醫改會副執行長朱顯光也強調,醫學中心看超標的輕症門診量,年年耗掉新台幣9億元,若這些輕症門診轉到地區醫院或診所,可省下健保4億元。

聯合報導,根據醫改會資料顯示,萬芳、花蓮慈濟、林口長庚、三總、奇美、馬偕、國泰、北榮等八家醫學中心門診輕症病人都超標,而萬芳、馬偕、新光、國泰、亞東等五家醫院,則被列為以門診為主要收入的「胖門診」醫學中心。醫改會主張,衛福部、健保署應有醫學中心門診瘦身計畫,並訂出醫學中心住診費用比例,建立輕症比例過高的核扣機制。

對於被醫改會點名輕症門診比率偏高,多家醫學中心回應表示,醫院無法拒絕病人到院看診,民眾一窩蜂往醫學中心跑,再點名醫院只看門診、不重視重症住院,這樣的說法不盡公平。輕症超標的萬芳醫院則表示會虛心接受建議,並努力改善門診住院比例;而馬偕醫院則說,醫院不得拒診病人,醫改會的評比指標並非能完全由醫院控制,應正視客觀事實,以免影響醫病關係。

NOWnews報導,醫改會指出,台灣醫學中心高達26家 ,遠超過每200萬人配置一家醫學中心的標準,整個台灣最多只需要11至12家「正港的醫學中心」,現在即使有超過一倍的醫學中心,重症病患仍然門診一號難求、住院一床難求,全因為醫學中心空享加成給付,卻未盡到提供急重症醫療服務的責任。

據了解,健保法規定採「同病同酬」支付門診費用,但健保開辦這20年來卻從來沒有落實,不僅導致同病不同酬的亂象,也造成「不同病同酬」逆向淘汰的負作用,醫學中心看感冒跟複雜心臟病的診察費都是228元,等同變相鼓勵醫院避重就輕衝門診,也委曲了處理疑難雜症的醫療人員。醫改會呼籲健保應訂定醫學中心門診費用、輕症比率過高的給付核扣機制,改善同病不同酬的弊端。

蘋果報導,保署組長龐一鳴表示,針對醫改會批評健保給付同病不同酬、不同病同酬問題,目前已辦理住院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即各種住院相關的治療、手術等費用,採包裹計費,並訂出上限價,若成效良好,未來DRGs制度也會拓及門診,達成同病同酬給付。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