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判決」、「娃娃法官」怎麼解決?或許可參考醫學教育方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法律和醫療,是少數能夠定人生死的工作,也因此這兩個行業長年吸納了台灣最優秀的人才。但法律教育除了在最後一關的國家考試設下高門檻以外,對於教育內容以及入學門檻通通撒手不管。在台灣醫療品質持續精進的同時,司法品質卻鮮見提升,人民對司法的信心當然也日漸低落了。
文:蔣士棋
數十年來,台灣高中畢業生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永遠都是法律與醫學。以社會普遍的觀點來看,這兩個領域之所以熱門,原因不外乎專業度高、未來工作的待遇較佳、而且還帶了點能夠濟弱扶貧的社會正義性。即使律師、醫師近年來一直為工作環境惡劣和待遇變差叫苦,仍然不減眾多學子的嚮往。
然而,這兩個長期吸納了台灣頂尖人才的領域,在實際的產出上卻天差地遠。一方面,台灣的公衛品質與醫療研究水準都居於世界領導地位,國人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熱帶國家常見的傳染病在台灣幾乎絕跡。但另一方面,台灣的司法體系中,仍然不時傳出「恐龍判決」、「娃娃法官」的現象,檢察官濫訴也是時有所聞,顯示司法品質確實還有待加強。
司法品質低落,與國考錄取率無關
許多資深律師認為當今的司法官國考與律師特考的錄取率過高,是司法品質低落的主因。的確,比起早年每次考試不論多少人報考,只錄取個位數名額的法律類考試,當前每年約10%的錄取率大幅提高許多。但醫師國考的錄取率反而更高,每年(一試加二試)的總錄取率可以高達四成甚至五成。
此外,醫師國考的規定也比律師或司法官考試更寬鬆,例如兩次考試不必在同一年完成(一試資格可保留六年)、所有考題皆為測驗試題(無申論題)。在執業資格的把關上,醫生還比律師、司法官來得容易許多。

資料來源:高點建國醫護網
很明顯地,考試錄取率的高低與其專業工作品質之間並沒有太多關聯;真正的分別其實早在大學入學門檻以及養成過程就決定了。以入學來說,隨著少子化危機逐年加重,算盤撥得精的大學就端出設立法律系來因應。開設法律系的投資成本低,只要買夠書籍、聘幾個專、兼任老師就能開始授課,招生時更只要打著畢業後可以投身國考或公務員的訴求,不怕沒有學生上門。
但每年全台灣的大學醫學系能收多少學生,一直受到嚴格的總量管制,必須根據各級醫院乃至於社會的總體需求來調整,許多學校往往得等上好些年才能等到珍貴的配額。在入學時大開方便之門,已經讓司法品質輸了第一步。
現行法律教育制度 學生接觸實務機會少之又少
法律教育的質與量,也遠遠不及醫學教育。現在大學法律系約莫四年就能畢業,非法律系畢業生只要修滿教育部規定的法律學分也有報考資格,考上後再實習半年就能出任司法官或律師;但醫學教育卻大不相同,必須得先完成六年的大學教育才能考醫師國考,過關後還得實習兩年才能取得醫師資格,整套養成教育長達八年。
此外,醫學院學生在大五、大六時,就會進入醫院的各科部見習,跟著資深醫師觀摩實務經驗,以決定未來的執業方向,等於在正式成為醫生前的八年養成階段中,有一半時間是在真正的醫療院所度過;相反地,法律系學生從大一到大四都在跟法條和教科書為伍,只能靠短暫的暑期實習或者免費法律諮詢服務,勉強接觸到一些法律實務的皮毛。
整體看下來,只在資格考試嚴格把關,卻輕忽進入門檻以及養成內容的法學教育,自然培養不出好的法律人才。大學廣設法律系所的後果,就是憑空出現一堆空有應考資格、卻不見得知道法律為何物的考生,年復一年地投入國考戰場。
僵化、沉重的教育制度,也讓學生離法律實務越來越遠。於是,國家考試的高門檻成了唯一的篩選機制,但即使擠進10%的窄門當中,大部分人才正要開始了解怎麼當個司法官或律師,司法品質當然好不起來。
醫學教育呢?除了一開始的招生總量管制,以確保每個學校的對於教學研究的投入和堅持,在學期間內也有大量的第一線工作機會,讓學生實際體驗醫生的工作內容;經過層層篩選、歷練後,能夠「存活」到醫學院畢業還願意繼續下去的人,大多都已具備當醫生的資格,也沒有必要用嚴格的考試對付這些準醫生。所以,不管醫師國考的錄取率再高,也不會有人質疑他們的行醫能力。
法律教育該怎麼改革?看看醫學教育,方向其實很清楚了。
責任編輯:林佳賢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