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籍漁船公海上非法捕撈? 綠色和平:台灣對國際形象不以為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可容表示:對比台灣漁業署動輒以「儘快」的態度處理,太平洋島國在幾天內即採取具體措施,實在難以看出漁業署管好漁船的決心,對台灣形象與國際地位的受損也不以為意。
整理:鄭博名
日前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指控台籍漁船「順得慶888號」,於太平洋公海上進行無照非法捕撈,並在船上發現75公斤的鯊魚鰭。對此我國漁業署發出聲明表示,將在查明漁船違規是否屬實後再行追究責任。然而我邦交國之一的諾魯共和國,已在得知消息後率先頒布禁令,禁止漁獲在諾魯水域轉載,成為繼馬紹爾、吐瓦魯後,第三個禁止海上轉載的太平洋島國。
由於遠洋漁船出海時間較長,因此漁業間發展出海上轉載的方式,由其他艘漁船先行將漁獲運回,讓作業漁船持續進行捕撈。然漁業署明文規定,海上轉載需事先通報、經核准且全程由觀察員記錄才可轉載,以防有非法漁業藉此將漁獲洗白的嫌疑。
此次事件主角順德慶888號即屬遠洋作業漁船。7日航行於太平洋二號公海(鄰近巴布亞新幾內亞)時,被綠色和平反捕鯨巡航帆船發現疑似有非法捕撈的行為,逐於9日出動直升機與橡皮艇,在得到順得慶888號船長的同意下,登船蒐證。
綠色和平表示,順得慶888號船上除了有非法捕獲的鮪魚外,更發現三袋共75公斤的鯊魚鰭,數量明顯與漁獲記錄的三隻水鯊不符,且違反了台灣漁業署鯊魚「鰭不離身」的規定。其次,在綠色和平觀察員的詢問下,船長坦承船隻並未獲得相關捕撈許可。
根據綠色和平的調查,順得慶888號並沒有中西太平洋漁業管理委員會(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 以下簡稱WCPFC)的有效執照,也沒有太平洋論壇漁業局(Pacific Islands Forum Fisheries Agency, FFA)或鄰近太平洋島國的執照許可,顯示漁船非法作業的證據確鑿。

Photo Credit: Green Peace
然而,就在消息傳出的隔日,WCPFC隨即收到來自台灣漁業署針對順得慶888號太平洋漁業執照的申請,並於20個小時內申請成功。綠色和平質疑,台灣當局試圖藉此掩蓋台籍漁船非法捕撈的真相。
對此漁業署反駁,早在5月22日就向WCPFC秘書處提報順得慶888號至該組織白名單中,但未獲即時更新,才會出現誤解。農委會副主委沙志一也出示WCPFC秘書處公文,上頭明載「Again sorry about the issues that our oversight of our running the RFV update file in late May has caused.」證明漁船之清白。漁業署強調,漁船在中西太平洋作業不需取得WCPFC發證,且該船在出海作業前,就已取得國外基地漁船作業證明書。
但就在漁業署發出聲明的數日後,WCPFC已讓太平洋島國諾魯共和國知情,該國也頒布了禁止於諾魯海域轉載漁獲的禁令。綠色和平表示,合法轉載係指作業船與載貨船都必須有合法作業執照,且轉載前必須向船籍主管機關與WCPFC通報,否則就是非法轉載,又稱洗魚。
由於順得慶888號上遭查獲的總重75公斤的鯊魚魚鰭,估算最少來自42條鯊魚,明顯違反WCPFC鯊魚養護措施(CMM2010-07),即鯊魚鰭重量不得超過鯊魚總重5%的規定。對此綠色和平呼籲,除了對順得慶888號進行調查,漁業署應承諾立即召回「順得慶888號」並暫停其漁業執照,在一星期內公佈調查計劃的詳情,包括調查程序及合理的時間表。
另外針對打擊非法漁業一事,綠色和平也希望漁業署公佈具體計劃及時間表,並讓綠色和平參與調查,同時邀集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和學者成立工作小組發展計劃,加強漁業管理以有效防止非法漁業再次發生。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可容表示:「打擊非法漁業刻不容緩,太平洋島國在幾天內即採取具體措施加強管理,相比下台灣擁有龐大遠洋船隊,卻只是以『儘快』的態度處理,難以看出漁業署管好漁船的決心,對已被損毀的台灣形象與國際地位不以為意。」
新聞來源:
- 漁業署護航違法漁船 滿載魚翅和非法魚貨(綠色和平)
- 要求漁業署停止包庇非法漁業 並公開承諾透明調查(綠色和平)
- 臺灣漁業管理慢半拍 邦交國迅速立法禁止海上轉載(綠色和平)
- 農委會重申 順得慶漁船沒違法(中央社)
- 綠色和平:台籍漁船疑洗魚 諾魯禁轉載(中央社)
核稿編輯:孫珞軒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