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用盡全力愛孩子,對自己和對他們都不見得公平美好

用盡全力愛孩子,對自己和對他們都不見得公平美好
Photo Credit: PublicDomainPictures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關於父母對孩子的宣言和態度,可能是處心積慮的謊言,或者未經深思的盲目情感認同。例如靠廣告炒作起來的「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才剛在香港引發爭議的補習班廣告便是同一套路,認為未成年人要全力為競爭作準備。

6 Words Story, day 32:

6_best

翻譯:我要給它世上最好的一切。

許多關於父母對孩子的宣言和態度,可能是處心積慮的謊言,或者未經深思的盲目情感認同。例如靠廣告炒作起來的「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才剛在香港引發爭議的補習班廣告便是同一套路,認為未成年人要全力為競爭作準備。還有「愛它,就給它最好的。」類似的套路出現在各種高價嬰幼兒用品廣告裡。卻沒有多少人質疑這些價值觀。

「給孩子最好的」看似是天下父母心,其實也是全民少子化之後才爆發的現象,這甚至還不是古有明訓的一種價值。當然,這種傾向也跟經濟發展、中產階級出現、平民有機會部分(無法全面)提升自己生活品質的經濟條件息息相關。對在地瓜籤和麥飯中選擇的家庭,只有「比較好的」觀念,不會汲汲於追求「最好的」。

但有機會在生活上追求「最好的」的處境下,我們選擇給孩子最好的,是毫無異議的價值觀嗎?甚至,這是真的是人之常情嗎?且不論「最好的」各種條件,從最美味、最營養的飲食,到最昂貴、最先進的教育,是不是的確對一個人類的成長最有益,我們先看看這份父母心態有沒有那麼優異、那麼渾然天成。

首先需要了解,不管在歐洲或亞洲歷史裡,僅僅基於愛的緊密親子關係都不能說是常態。以我們最熟悉的中國古代文本為例,無論是《孝經》的報父母恩澤論點,或者印度傳來佛經的宿世緣業、償還果報論點,都不是基於情深愛篤。漢末大儒孔融(讓梨名人)甚至有母子關係是「寄物瓶中,出則離矣」這種前衛的觀點。

這裡並不否認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確會有深刻的情感連結,只討論「想要給孩子最好的」這個心理狀態,是否必然?我認為不是。

因為把最多資源放在養育孩子身上,不是一個物種最有利的生存方式。自然界的常態是哺乳類雌體可以長期多次受孕,在下次受孕後會停止泌乳。雖然人類的大腦和社會都已經快速特化到需要把一個孩子養到十幾歲才能獨立的狀態,但仍不影響我們同時養育多個孩子。只要資源充足,給多個孩子每一個都享有最豐沛的資源當然是做得到的,也符合生存和繁衍利益。但最高的繁衍利益還是在取得最多資源,並產出最多後代上。例如成吉思汗。

既然這個心理狀態不見得對人類來說是必然的,至少我們可以接受:「不必給孩子最好的」這個觀點,並不違反人之常情。那麼「給孩子最好的」是個好到值得推廣的觀點嗎?還是只是廣告商藉以讓父母在腦波弱的情況下,掏出更多錢買一個商品的催眠法?

如果這個說辭獲得這麼廣大的成功,它背後憑藉了那些人們不禁認同的切身感受?這感受強到讓這個概念可以像另一句成功的廣告詞一樣, 誘使父母全心關注孩子有沒有贏在起跑點,不管他是否輸在終點。或者說,讓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關注焦點從幸福感轉移到競爭優勢上。

大膽假設,在人際關係疏離、家庭人數減少、人際關係複雜化,人可以全然安心的相處對象數量稀少時,孩子是一個人可以全心投注愛,而且中長期不必擔心被愛的對象不願意接受這種全然投注的熱切付出的極少數人選。我們對伴侶、父母、佳人、朋友、同事、生意夥伴等各種身份關係的人都很難得到這種付出的機會。

但是全心全意為另一個人著想、為另一個人付出、愛另一個人,而且被全然接受,甚至得到相同回應的感覺太誘人了。於是把最多的愛、最好的一切投注在孩子身上,成為非常令人認同的價值觀。

這不是壞事,但也不是唯一的價值選擇。為人父母,請不要為自己無法全母乳哺育、沒有參與孩子人生的每一個重要時刻、沒有為孩子拍攝紀念照或紀錄影片、沒有給孩子其他父母有給的資源和時間而自責,甚至不用感到遺憾。因為很多完美父母的形象都是廣告和社群媒體塑造出來的,你無須對號入座。

退一步想,如果孩子的父母專注地為它而活,而不是同時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而活,這個孩子就失去了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單就「給孩子最好的」而言,全心投入,把最多資源和關注給孩子,都不見得是最好的做法。何況如果自己在全心為孩子付出的生活取向裡,感到窒悶,甚至最終後悔,那樣的生活方式也會被孩子學會。

以另一個人為生活重心,對自己和對方都不見得公平美好。不耽溺於可以毫無保留地付出,這種連結強烈的感覺,比較安全。

這裡還有更多 6 Words Story

責任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鄭少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