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長壽:為何要七成的孩子陪三成的孩子讀書、拚大學?

嚴長壽:為何要七成的孩子陪三成的孩子讀書、拚大學?
Photo Credit: 嚴長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需要找熱血老師,代表制度有問題。」政府年年號召熱血老師投入偏鄉,但是制度不改革,終究只是在消費老師的熱情。

「用相同的教育方法,教所有的孩子,就是錯誤的教育政策。」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19日在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主辦的「偏鄉教育行動論壇」上說,德國只有二成六的學生上大學,超過七成的孩子選擇先就業、讀技職;為何台灣要七成的孩子陪三成的孩子讀書、拚大學?

蘋果報導,教育部長吳思華在會中表示,教育部已於4月公布「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方案」,共29個計畫團隊於全國224所學校推動,目前具體策略包含「教學創新實驗」、「多元交流、志工陪伴」、「行政減量」、「教師安定」以及「社區協作、青年返鄉」等。

聯合報導,嚴長壽說,台灣偏鄉的問題,一直停留在討論補救教學、營養午餐,但這些無法翻轉孩子的未來。他每次看到熱血的老師,興奮地聚在一起討論教學方法,但事實上,回到偏鄉學校時,看到無奈的校長、沒有熱情的同事後,該怎麼辦?

嚴長壽認為,偏鄉教育問題在於,不分偏鄉城市,都用同一套教育方法,「不能用考大學、培養菁英的方法,來期待所有的學生,為什麼要七成的學生陪三成的學生讀書?忽略七成學生應該被發揮的天賦與優勢?」

聯合報導,在偏鄉學校耕耘十年的彰化二水國中老師楊傳峰說道,有一次他帶管樂團去城市表演,沒搭上火車,最後在月台演奏,很多遊客拍照,孩子瞬間成為明星。「回到學校,這個值幾分?國中教育會考值幾分?大家不想知道你多會管樂演奏,多會攀岩,只想知道你會考考幾分。」

楊傳峰強調,偏鄉從來不存在差距,存在的是差異。「分數才是硬道理的國教」不停地霸凌偏鄉教師、霸凌偏鄉孩子,楊傳峰沉痛的下了結論。

聯合報導,「教育是中道,但是每換一個部長,我就得重頭講一遍。」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呼籲,台灣應該仿效日本、澳洲,制定偏鄉教育專法才能一勞永逸,結構性的解決問題。

日本在1954年制定《偏鄉教育振興法》,澳洲也以「人權」為據,制定專屬的偏鄉教育法。初衷都來自理解偏鄉教育的特殊性,不能與都市教育「等同視之」,特殊對待才能解決不公平的現象。

來看看日本怎麼做?

  • 愈是偏鄉,老師數量越多

聯合報導,退休的大阪小學教師永井泉表示,愈是偏鄉,老師人數愈多,加給也愈多。比如原本市區每班35人一名老師,偏鄉可以每班20餘人一名老師。「教書以外有許多行政工作,」永井泉分析,既然行政工作無法減量,偏鄉老師人數編制比一般學校多,就能分攤大量的行政業務。

  • 偏鄉教師,三年輪調一次

不只增加老師人數,還增加偏鄉老師的薪資。日本針對偏鄉教育訂定《偏鄉教育振興法》,按照偏鄉等級計算點數,比如到市中心的距離、巴士站數量、到醫院或郵局的距離等來計算點數多寡。點數越多越鄉下,老師薪資加給就越高。

而且,偏鄉老師多是30到45歲,每三年輪調一次。

  • 混齡上課,拒絕填鴨教學

和歌山偏鄉複式教育研究會會長高垣和彥分析,學生數少,上課發言次數就增多,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別傳統老師教、學生聽的填鴨教學。還有透過混齡上課,可減少排擠,學習互相合作,甚至出現「大手牽小手」的情況。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