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版諾貝爾獎】台裔科學家拿下物理獎:不管體型多巨大都得符合「小便定律」

【搞笑版諾貝爾獎】台裔科學家拿下物理獎:不管體型多巨大都得符合「小便定律」
Photo Credit: 翻攝自 theguardia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搞笑諾貝爾讓嚴肅的科學變的有趣,得獎人還能獲得十兆巨額獎金,只不過幣值是辛巴威幣,換算台幣只有一百多塊。

全球學術界盛事諾貝爾獎即將在下月揭曉,搞笑版諾貝爾獎17日先行在美國哈佛大學歡樂登場,而這一次有台灣人得了大獎。

搞笑版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是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辦的一個活動,其模仿諾貝爾獎的形式每年頒發科學領域的一些「搞笑」發現,但很多發現看似搞笑,卻也能發人深省,頒獎人則是歷屆正牌諾貝爾獎得主。也有獲得該獎項的科學家後來又獲得了真正的諾貝爾獎。

台裔美籍科學家胡立德研究哺乳動物小便時間,提出21秒定律,拿下物理獎

聯合報導,胡立德(David Hu)研究流體力學,對任何流體都很敏感。他在他兒子三歲時每半小時要帶去上廁所,感覺兒子尿尿真久,計時發現每次都要20秒,「這麼小的身體,為何需要這麼長的時間?」他再計自己排尿時間竟也是20秒。當下覺得非常神奇,畢竟他的體重比兒子重10倍,膀胱容量也差很大,排尿時間怎會一樣?

第二天他就找學生到亞特蘭大動物園測其他動物排尿。學生全身尿味興奮發現,從貓、狗、牛、羊到大象平均都是21秒。尤其大象的膀胱比人類大100倍。

中央社報導,為了配合典禮屬性,加上凸顯團隊的研究主題,胡立德特別頂了馬桶蓋上台領獎。

胡立德的喬治亞理工學院團隊發現了「小便定律」(the law of urination)。他們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體重3公斤以上的哺乳類動物排空膀胱的時間都差不多是21秒(加減13秒),無論是龐然如大象或迷你如小鼠。

胡立德解釋這項得獎的21秒定律,他說地心引力是最佳的等化器:尿管越高,小便速度越快。胡立德說:「下次你如果廁所等太久,不妨敲門輕輕提醒裡面的人…你應該在21秒內就解決。」

蘋果報導,康乃爾大學研究生史密斯(Michael Smith)則是犧牲自己的身體奪下昆蟲學獎。

史密斯2012年研究蜜蜂時,研究身體哪個部位遭叮咬時最痛,結果發現人體被咬後最痛的3個部位為:鼻孔、上唇及男性性器官。史密斯說,他全身上下大概被咬了200下:「叮在鼻孔上超痛,痛感會傳達全身。」

科技新報報導,Smith認為,皮膚的厚度和疼痛感有密切的關係。因為陰莖和臉部的皮膚最薄,所以這兩個地方被蟄以後特別痛。而鼻孔被蟄的話,會馬上流鼻涕、眼淚以及其他一些黏液。

Photo Credit: 翻攝自 新浪科技

Photo Credit: 翻攝自 新浪科技

智利學者葛洛斯發現,在雞的尾部加上有重量的棍子會使其走路模樣類似恐龍,獲得生物獎。

而改變雞重心的實驗目的是,探究鳥類是否真的是恐龍的後代。研究人員在雞屁股上插了一根棍子當作其尾巴,然後發現雞走路的姿勢變得和恐龍很像。「我沒有親眼見過恐龍是怎麼走路的,但他們實際的步行姿態可能電影裡表現出來的差不多。」

自由報導,文學獎頒給馬克思蒲朗克心理語言學研究所的荷蘭學者丁厄曼瑟等3人,他們研究發現「蛤」(huh?)這個字是全世界通用,幾乎存於所有的人類語言中。

數學獎由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奧博曹赫等人拿下,他們算出有「嗜血王」之稱的17世紀摩洛哥國王伊斯麥,在30年內生了888個孩子,而這還是保守估算。

日本醫師木俁肇研究證實,熱吻可減輕皮膚過敏反應,與斯洛伐克學者卡莫柳瓦等5人,共同贏得醫學獎。泰國曼谷警察局發獎金獎勵拒絕收賄警察,贏得經濟學獎。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