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版諾貝爾獎】台裔科學家拿下物理獎:不管體型多巨大都得符合「小便定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搞笑諾貝爾讓嚴肅的科學變的有趣,得獎人還能獲得十兆巨額獎金,只不過幣值是辛巴威幣,換算台幣只有一百多塊。
全球學術界盛事諾貝爾獎即將在下月揭曉,搞笑版諾貝爾獎17日先行在美國哈佛大學歡樂登場,而這一次有台灣人得了大獎。
搞笑版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是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辦的一個活動,其模仿諾貝爾獎的形式每年頒發科學領域的一些「搞笑」發現,但很多發現看似搞笑,卻也能發人深省,頒獎人則是歷屆正牌諾貝爾獎得主。也有獲得該獎項的科學家後來又獲得了真正的諾貝爾獎。
台裔美籍科學家胡立德研究哺乳動物小便時間,提出21秒定律,拿下物理獎
聯合報導,胡立德(David Hu)研究流體力學,對任何流體都很敏感。他在他兒子三歲時每半小時要帶去上廁所,感覺兒子尿尿真久,計時發現每次都要20秒,「這麼小的身體,為何需要這麼長的時間?」他再計自己排尿時間竟也是20秒。當下覺得非常神奇,畢竟他的體重比兒子重10倍,膀胱容量也差很大,排尿時間怎會一樣?
第二天他就找學生到亞特蘭大動物園測其他動物排尿。學生全身尿味興奮發現,從貓、狗、牛、羊到大象平均都是21秒。尤其大象的膀胱比人類大100倍。
中央社報導,為了配合典禮屬性,加上凸顯團隊的研究主題,胡立德特別頂了馬桶蓋上台領獎。
胡立德的喬治亞理工學院團隊發現了「小便定律」(the law of urination)。他們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體重3公斤以上的哺乳類動物排空膀胱的時間都差不多是21秒(加減13秒),無論是龐然如大象或迷你如小鼠。
胡立德解釋這項得獎的21秒定律,他說地心引力是最佳的等化器:尿管越高,小便速度越快。胡立德說:「下次你如果廁所等太久,不妨敲門輕輕提醒裡面的人…你應該在21秒內就解決。」
蘋果報導,康乃爾大學研究生史密斯(Michael Smith)則是犧牲自己的身體奪下昆蟲學獎。
史密斯2012年研究蜜蜂時,研究身體哪個部位遭叮咬時最痛,結果發現人體被咬後最痛的3個部位為:鼻孔、上唇及男性性器官。史密斯說,他全身上下大概被咬了200下:「叮在鼻孔上超痛,痛感會傳達全身。」
科技新報報導,Smith認為,皮膚的厚度和疼痛感有密切的關係。因為陰莖和臉部的皮膚最薄,所以這兩個地方被蟄以後特別痛。而鼻孔被蟄的話,會馬上流鼻涕、眼淚以及其他一些黏液。

Photo Credit: 翻攝自 新浪科技
智利學者葛洛斯發現,在雞的尾部加上有重量的棍子會使其走路模樣類似恐龍,獲得生物獎。
而改變雞重心的實驗目的是,探究鳥類是否真的是恐龍的後代。研究人員在雞屁股上插了一根棍子當作其尾巴,然後發現雞走路的姿勢變得和恐龍很像。「我沒有親眼見過恐龍是怎麼走路的,但他們實際的步行姿態可能電影裡表現出來的差不多。」
自由報導,文學獎頒給馬克思蒲朗克心理語言學研究所的荷蘭學者丁厄曼瑟等3人,他們研究發現「蛤」(huh?)這個字是全世界通用,幾乎存於所有的人類語言中。
數學獎由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奧博曹赫等人拿下,他們算出有「嗜血王」之稱的17世紀摩洛哥國王伊斯麥,在30年內生了888個孩子,而這還是保守估算。
日本醫師木俁肇研究證實,熱吻可減輕皮膚過敏反應,與斯洛伐克學者卡莫柳瓦等5人,共同贏得醫學獎。泰國曼谷警察局發獎金獎勵拒絕收賄警察,贏得經濟學獎。
新聞來源: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