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我的創業是不是浪費生命,更糟的是浪費社會資源?」創業前輩用三個關鍵時間點幫你剖析

「我的創業是不是浪費生命,更糟的是浪費社會資源?」創業前輩用三個關鍵時間點幫你剖析
Photo Credit: Jon Lee Clark @Flickr CC BY SA 2.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阿里巴巴馬雲有一段名言:「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會很美好,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卻見不到後天的太陽。」

最近全球創業潮流洶湧,連中國政府都在高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前日和一位資深朋友聊這幾年創業的感想,他問我:「你這幾年創業到底學了什麼?」一時之間我愣住了,他再問:「你們改變了什麼,創造了什麼?」「如果過兩年你不做了,能回得到大公司嗎?」「你的創業經歷有哪些他們認為會有價值?」

這些問題縈繞在我的心上好多天,迫使我再思考,創業真正的得與失是什麼?創業的成功或失敗,與人生的成功或失敗,究竟有那些關聯。作為創業者,該在什麼時間,做什麼樣有系統的反思,評斷自己的創業是真的有意義,能引導出更為成功的人生,以及更進步的社會,還是一切只是自我建構的虛榮,一趟錯誤的旅程,甚至浪費了不該浪費的社會資源。

創業的道路千百種,特別是開創性高的新事業,除了少數的幸運兒,幾乎都是非常艱辛的。我想從三個關鍵的時間點,跟大家探討可以思考的面向,希望對懷抱創業夢想的朋友有所幫助。

一﹑決定是否創業

為何創業,何時創業,創業時最好具備什麼心態或能力,已有很多達人經驗值得參考(例如文末連結)。不少人因為一頭熱、不滿現在工作、或追逐熱潮(錢潮)就栽進創業的大浪中,載浮載沉。這裡三個創業初衷的考量,提供讀者慎重思考:

  1. 對於所創事業,必須擁有「強大」的熱情與使命感。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追逐熱門的話題或領域,而是真正深思過,選擇你願意「以身相殉」(參考何飛鵬先生同名著作),而且符合你價值觀的事業(志業),”You can’t not do it”。有了這個基礎,你才會有持續的動力,幫助你度過無數的難關,堅持地走下去。
  2. 有決心當真正的「領導者」(Leader)而不只是一個「老闆」(Boss)。「老闆」可以以自己為中心,愛叫別人做什麼就做什麼。「領導者」則必須具備好的視野、胸襟、愛人、品格、責任、以及領袖魅力,才會有「追隨者」。如果你的火候還不夠,你也必須要有謙遜的態度,以及精進學習的決心,否則人員齟齬及團隊離去的打擊,將會是你最深的痛。
  3. 你要有超卓的資源募集及管理能力,特別包括卓越的銷售能力(包裝公司的未來給投資人、初始員工、合作夥伴、客戶等),建立互補且擁有共同目標的團隊組織能力,以及精實運用前期資本的財務控管能力。同樣的,若你還年輕資淺,就需要快速學習培養,或倚靠團隊來獲得這些能力,否則我肯定你們很快會碰到營運的瓶頸。

二﹑創業3~4年,營運狀況不好不壞時

定義創業的「成功」一般不太困難,可以從財務的投資回報(包括不同的融資階段、公司賣出、上市等來算股價),設定的業績或市場目標,或是公司成長及影響力等來衡量。如果,創業幾年後,你的事業不上不下,或是幾經波折,還是離當初的目標有一定的落差,這時,該是你要捫心自問,剖析得失,進行深度心靈探索的時候。

建議從以下的方面來進行思考:

  1. 你(們)創業的熱情和初衷還在不在,還剩下多少?為什麼會被消磨?能不能再找回來?

我所在的數位學習產業,充滿了懷抱熱情的朋友,有許多創業者是科技背景。大家聚集了大小公司的資源,不斷地投入,希望改變新一代教育的風貌。

可是由於體制的獨特性(嚴謹、封閉、慣性強),若創新的產品服務不能抓到教育的本質,學習的竅門,並持續融入(及改變)真實的教學情境,多半撐不了太久,徒然消耗大量資源,也挫折了創業團隊。

  1. 你們到底有沒有創造價值,改變所屬的產業,對這個世界帶來預期的變化?從客觀趨勢來看,你們是否還在「正確」的道路上?

我們公司創立早期,也屬於「電子書」的產業,當時正值亞馬遜Kindle及Apple iPad/iBookstore興起的時代,除了傳統的出版社,各種軟硬體網路數位內容公司,也紛紛投入打造新的產業生態。

可是,因為產業結構、民眾習慣、市場規模、甚或技術本身的瓶頸,讓行業裡的夥伴即使前仆後繼,也難以獲得預期的發展。時至今日,台灣地區的電子書銷售仍只佔總圖書銷量的5%左右,只有極少數的團隊,能在中途找到「較為可行」的獲利模式,或許能逃過這一大波的滅頂浪潮。

電子書占比不到1%,台灣明年該重視行動、社群和輕量化(2013)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1. 你(們)是否培養了真正專業、能夠再精進的能力?是否這些能力,足夠帶你們往前行?

人們對於創業者,通常有一份敬重,因為認知到創業的各種試煉,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承受。不過若是創業初期不太成功,公司沒有成長,創業者所花費的精力,恐怕大部分是反覆處理財務短缺、人員流動、以及難以規模化的業務追尋。這些,都未必是可以帶得走的專業技能,這也是文初我的資深朋友警惕我的地方。

從機會成本來看,一個「優秀」的人才或團隊,放在有資源,運作良好的機制中,所能創造的價值與影響,常大幅超過在資源匱乏,努力求生的新組織裡。

撇去創業的理想及精神修練,你(們)所追尋的人生價值是什麼,下一階段如何會更好,這時真的需要客觀地來評估。

  1. 若是上述任何一點都是問題,你(們)有多少機會,要找什麼方法,才能加以克服?

幾乎所有初創的公司,都會經歷多次商業模式轉型(有個名詞叫Pivot)的過程,通常兩三次轉型失敗,就容易擊潰毅力不足,資源不足的團隊。

創業者在進行上述審慎的評估後,若認為無法獨力走出泥沼,開創新局,此時,與其不死不活,停滯成長,或許進行激烈的改變,例如大規模的股權重組(引進重量級的投資人),或是更換執行長(把自己Fire掉)等動作,才有機會為公司,以及自己的成長,帶來新的契機。

三﹑資源用盡,瀕臨絕望的時候

這是最嚴肅的時刻,真的應該放棄(Let go),還是死也要撐下去,是許多創業者(特別是第一次創業)避無可避的考驗。

這種考驗(可能很多次),將可能是你從一名「創業者」,蛻變成一名「創業家」的契機。

因為年齡、背景、所屬環境、以及對自己終極的期望不同,這裡當然沒有標準答案。不過,以下幾個角度,能幫你決定是不是,能不能再走下去:

  1. 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錯誤及弱點,再次參考上面描述的考量點,做一次全盤、審慎的評估,特別檢視可能是失敗主因的個人因素(剛愎自用、盲目樂觀、揮霍無度、道德瑕疵等)。若這次創業離要成功的條件還太遠,或許你(們)真的就該熄燈,再去修練,未來捲土重來。
  2. 審慎思考你的責任感,以及「道德風險」。你(們)是否投入了個人所能投入的極限(精力與金錢)?現在關閉,對於信任你們的投資人、客戶、合作夥伴、以及員工是否負責?能否安排較好的出路、接手方式?在資金充沛,甚至亂竄的「大好」創業時期,我們也看到許多團隊過於「輕易」放棄,輕忽了關閉的妥善處理,而損傷了自己的信用(Credibility)。即使短期僥倖避過指責,在生涯上仍會是一個汙點。
  3. 你(們)的「犧牲與代價」怎麼來衡量?因為創業,是不是已經讓你夫妻失和,親子關係破裂?是不是因為你的虛榮或堅持,錯失了真正能發揮的機會,浪費寶貴的青春?你自己是如此,你的團隊夥伴呢?

成功的事業,不等於成功的人生。同樣的,失敗的創業,不一定等於失敗的人生。我們看到不少人表面風光,內心失落;或是事業失敗,一蹶不振。也看到屢敗屢戰,堅持不懈,成功與否都受人敬重的典範人士。

對於國家社會加強創業環境的建設,我仍是贊同的。因為在資訊時代,真的有許多創新只能從新創事業萌芽。有人擔心「過度」地鼓勵創業會導致資源浪費,發展不平衡,或是上述提到的道德風險。我認為,在東方的社會裡,這種顧慮恐怕還不到需要踩煞車的時候。畢竟,創業的風險與艱辛,如今還是很高,中國人看重面子,不會輕易地投入。

不過我也呼籲,對於年輕人創業,在鼓勵的同時,也必須強調相應的責任(包含本文所提的關鍵考量),否則,錯誤的創業旅程,很可能會害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