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共產黨動亂、港邊交易:十張獅城珍貴老照片,帶你看高度發展前的新加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十張照片,記錄著新加坡歷經英國殖民時期、共產黨動亂、港邊生活圖像,是如今高度發展的星國一段珍貴的歷史紀錄。
文:Siddhartha Mahanta|翻譯:凃以霖
一直以來,城邦型的新加坡都被譽為繁榮的堡壘,這個自由資本市場與專制政府的試驗,是晚年李光耀長期執政下的結晶。這個試驗創造了一個540萬人的社會,囊括了中國人、馬來人、印度人等族群,國家水平也達到了很高的標準: 新加坡的人均GDP超過55000美元。
如此驚人的數據該歸功於新加坡繁盛的金融服務業、科技業及藥劑製造工業,當然,還有賴於一個以限制言論自由、公平選舉而聞名的政府來領導。許多人批評李光耀是個鐵腕的權力主義者,一位在四十多年任期內,有系統地消滅政治反對派及異議聲論的君主。根據Human rights Watch表示:「新加坡至今仍維持著典型政治高壓的狀態。」然而李光耀的支持者們,卻更加注重新加坡不可思議的經濟成長。
六十年前的新加坡與今日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當時新加坡仍急欲擺脫戰爭所帶來的破壞:1942年,日本因二戰入侵新加坡,對10萬華人進行種族屠殺。而後,英國從日本手中收復新加坡,但當時這國家早被無情的聯軍戰火轟炸,使其海上運輸業與工業遭受重挫。當時的新加坡還尚未自治,直到1963年才併入馬來西亞。
而代表新加坡國家與政治的男人─李光耀,於1959年掌權,在擔任總理的三十年間,李一路看著新加坡急遽成長的經濟,及執政的人民行動黨政權日漸鞏固。這位掌權者所帶來的影響,或多或少,能由此數據佐證:李光耀上任之時,新加坡人均GDP僅400美元,至2010年,已上飆至4萬美元,成長了一百倍。
以下十張照片,記錄著新加坡歷經英國殖民時期、共產黨動亂、港邊生活圖像,是如今高度發展的星國一段珍貴的歷史紀錄。
▲ 關鍵評論網現在有「關鍵評論網 東南亞」Facebook專頁了,帶你掌握第一手東南亞的新聞、評論,現在就Like!

1950年代的新加坡只是個砲火下的城市,尚帶些殖民色彩。這張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獅城,那是一幅全面改造前,恬淡平凡的景象。1950年代,新加坡只有100萬人。當時許多人都仍住在照片中1950年代的被稱為「shophouse」的建築物。 這些梯形、多層樓的建築物建於1840至1950之間,主要由一樓的商店以及樓上的住家所組成。 當時Shophouse在南亞非常普遍,城市都充滿了這種建築。

1950年七月,坐在一塊兒的一家人。二戰期間,新加坡是占領國日本主要的原物料出口對象,然而新加坡似乎鮮少從其中受益。歷史學家Carl A Trocki如此寫道:「歐洲人都被戰爭所拘禁,而中國人被迫順從這些掠奪者的詭計,為了日本作戰需要而『捐獻』。」,指出新加坡商業的停滯,正因戰爭對經濟的破壞,而戰後的數年間,新加坡充斥著失業人口、糧食短缺、經濟蕭條等問題。

1948年,英屬馬來亞(Malaya)的共產黨,在英國統治下策動一場暴動,導致殖民國宣布進入戒嚴狀態。這股不安氣氛迅速竄入新加坡,使當地政府軍與共黨滲透的工會衝突不斷。這些工會於1950年代掀起一股緊張的情緒,因此當時幾乎每天都有罷工。這種憤恨、不滿,轉變成一種革命情緒,使躁動的華人學抗爭教育體制要求改革。這張照片為1950年代的一隊鎮暴警察。

1880年起,開始有一大波中國移民進入新加坡,其中許多人從事馬口鐵、橡膠、棕櫚油及菸草工業。也有許多人在碼頭工作,或是做黃包車的活兒。照片中,一名男孩在黃包車的後座上沉睡。

勞工衝突於1950年代間持續上演,而1995年春天的Hock Lee Bus Strike與暴動造成了許多人死亡、二十人受傷。照片中可見當年一月,鎮暴警察整齊排列視察,並炫示著他們胸前的簍盾。

1955年一月,一個男人坐在路邊的貨攤攤旁。

今日,有75%的新加坡人口是華人。1955年的這場選美慶典,參賽者們穿著中國傳統服飾。

這張照片中,可看到約莫1950年代的新加坡海巡署及市政廳。這兩棟建築是建築師F.D.Meadows於1926至1929年間所建造的,同時也是1945年9月12日,Adm. Lord Louis Mountbatten代表聯軍終止二戰,接受日本投降的地點。李光耀與其內閣也於1959年6月5號在市政議會聽宣誓就職。該建築於1987至1991年間重新翻修過。

1957年初,人們在新加坡濱水區的路邊攤吃東西。

19世紀後,橡膠已成為新加坡重要的出口品之一。1950年代初期,韓戰使的世界對該商品需求遽增,幫助新加坡戰後的經濟創傷止血。照片中為1957年的新加坡,碼頭工人在為橡膠卸貨。
本文獲Foreign Policy授權刊登,原文請見:Once Upon a Time in Singapore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