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讀詩的理由:有很多事的價值並不建立在實用上面

一個讀詩的理由:有很多事的價值並不建立在實用上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學生常會問我,為什麼讀詩?詩到底有什麼用?我總會告訴學生,不要那麼急著去問「有什麼用」。這個世界,有很多事的價值並不建立在實用上面。

今天講唐詩,心血來潮抄了一首先前讀到,很喜歡的新詩給學生。

詩是木心的〈從前慢〉,內容是這樣的: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這首詩點出了從前的生活步調慢,也刻畫出那種人與人之間單純、誠懇的美好。

抄這首詩給學生,只是想跟他們說一個簡單的小事。

學生常會問我,為什麼讀詩?詩到底有什麼用?我總會告訴學生,不要那麼急著去問「有什麼用」。這個世界,有很多事的價值並不建立在實用上面。

我反過來問他們:「什麼叫做『有用』?比如科技好了,你們覺得科技有用嗎?」

學生有點錯愕,他們告訴我,科技當然有用啊,他帶給我們很多生活上的便利,改變了我們的文明,怎麼會沒用呢?

於是我繼續問他們:「大家覺得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有讓我們過得比較好嗎?」大家安靜了一下,沒有立刻回答。

有學生想了想,告訴我科技好像也不一定讓我們過得更好。

我回頭指了指剛剛抄的〈從前慢〉,告訴他們很多時候,進步的科技似乎拉近了我們彼此的距離,但我們卻也在這些科技提供的便利之中,丟失了很多原初的美好。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這句話說的好像是愛情,但其實同樣的脈絡,也可以更廣泛地套在每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從前的人聯絡起來沒有那麼方便,一旦分離,只有默默地想念彼此。

因為沒辦法見到對方,也沒辦法透過網路、手機聯絡,所以只好開始在心底慢慢的、慢慢的,溫習對方的樣子。想念一個人,想念與他相遇的時候,想念與他一起走過的晴天雨天,想念他的聲音、表情,想念他每個舉手投足之間流轉的時光。

我跟學生說,詩人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那是因為雖然看不到天涯彼端的人,卻能清楚知道當對方也想念自己時,抬頭就能見到同一個月亮。

而且他們似乎深深相信對方也會那麼靜靜地望著月亮。

到了今天,聯絡起來方便了,我們的相聚與別離,似乎也變得匆忙而廉價了。

當我們想起一個人的時候,打開手機,滑滑臉書,似乎他距離我也不怎麼遠,所以我們也不會特別去想想,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溫度,去填補這些距離,去想念人。

所以,這些進步的文明,到底是拉近了我們彼此的距離,還是反而疏遠了呢?

讀詩,固然對於我們的實際生活不會有什麼具體的幫助,我也明白告訴學生,這絕對是「非必要的」。

我不是要幫讀這些詩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說服學生一定得去讀,我只是想告訴他們,當我們不急著去追問事物「有什麼用」時,有時往往更能發現這些事物的價值。

人也一樣。我們認識一個人,也不該只是急著想這段關係的建立,究竟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人說人脈人脈,人脈在現代社會裡固然是重要資產,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只能被當作「資產」嗎?

我也不希望學生急著去否定文明,我只是希望他們能仔細想想,在這個科技急速發展的時代,究竟有什麼價值是值得我們認真守護的。希望他們明白文明帶來什麼,又改變了什麼。

如果可以,我還希望我們能不要把日子填得那麼滿,那麼匆忙。希望我們能偶爾靜下來,想想那些生命中真正美好的時光,留一點時間給回憶、留一點時間給想念,留一點時間給白日夢或者小塗鴉。

或者留一點時間,什麼都不想,就這樣靜靜的,也很好。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請見: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