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立方計劃空間負責人:「以前稱呼自己是中國的音樂,接著我們想做台灣的音樂、人民的音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Text:林冠宏;Photo:莊少澄、北師美術館
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由獨立策展人鄭慧華、羅悅全及台灣音樂文化工作者何東洪共同策劃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大展奪得桂冠,長期關注台灣聲響、音樂文化的三人,透過此展向大眾述說腳下這塊土地的聲音歷史與故事。
「以前我們稱呼自己是中國的音樂、接著我們想做台灣的音樂、我們想做人民的音樂,現在也出現以市民為單位的討論,所以我們主要要談的是,戰後到現在,我們怎麼怎麼認知本土這件事情,本土這個意識我們是怎麼翻轉的呢?」

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得主,羅悅全(左起)、何東洪與鄭慧華
孕育計劃的完美夢田
成立於2010年,隱身公館巷弄老建築二樓的立方計劃空間,前身是一棟老舊旅社,發展至今除了分租套房以外,房東也以低廉租金將二樓釋放給羅悅全與鄭慧華經營,進而促成這一個實驗空間的成立與發展;「那個空間是我跟鄭慧華一起創立的,她做獨立策展很久了,我一直都在關注與音樂文化相關的研究,我不是學者,只是對這個領域有很高的熱忱,我們期待這個空間不只是一個展場,更是一個長期計畫的平台,所以我們叫他計畫空間。」
立方計劃空間負責人羅悅全談起他們對此空間的想像與期待,原在資訊公司擔任產品經理的他,從小就對聲響音樂有著強烈的熱情,聽到這個空間即將釋放的消息時,很快就與夥伴鄭慧華決定一同投入經營,「在台灣做獨立文化工作,很常遇見『空間』的問題,包含實體展示空間與抽象的發揮空間。」
鄭慧華說,「相較台灣大型官方/非官方藝文機構、商業藝廊空間,像是立方計劃空間這樣提供一個長期計劃生成、累積的平台,非常難得也是我們迫切需要的資源。」
進駐空間之後,隨期許而來的就是訂定計劃發展內容與方向,羅悅全與鄭慧華決定結合兩人音樂文化、當代藝術策展兩大面向,將此空間定位為結合當代藝術與音樂文化的研究展覽空間,「聲音藝術多放在當代藝術的範疇下討論,但我們覺得認為這件事情的範疇應該再更廣一點,甚至延伸到音樂文化,用文化研究的方向來討論,這樣的作法在台灣其實很不常見,所以我們覺得可以持續朝這個方向發展。」羅悅全說出展覽一開始的雛型構思。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場攝影
翻土,耕地,播種
如同早在翻土耕地前就已決定作物種類的園丁,這一檔囊括戰後至今長達70年台灣聲響文化的大展《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多年前就已經播下策展的種子;時光回溯到1997、98年間,一群對音樂文化有興趣的朋友以共同出版一本音樂文化書籍為目標,籌組了讀書會,這個組織成員有羅悅全、《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作者張釗維、多位破報記者以及台灣傳奇獨立音樂空間「地下社會」創辦人何東洪等。
「我就是在那個時候認識何東洪,常常跟他借唱片回來聽。」羅悅全說起與策展夥伴何東洪的相識過程,雖然最後讀書會的出版計劃未如期實現,但這一股對音樂文化的共鳴並未消失,甚至成為展覽發展的種子。
後來立方計劃空間透過持續辦理講座等活動,分享研究成果的同時也漸累積展覽素材與資源。隨著計劃的實踐與發展,「2013年左右,我們累積的資源已經足夠舉辦一檔小型展覽,也從這個時候我們開始緊湊籌備更大的展覽,並邀請長期關注音樂與社會關係、學術根基非常穩固的音樂文化研究的學者何東洪一起來做。」
羅悅全說,「這是一個邊做邊打磨的過程,因為我們不是官方單位也不是商業體系,所以沒有一筆母基金或資源支撐這些成果,因此我們得邊想、邊做、邊找資源,完成現階段任務的同時,也著手募集下一階段的經費。」鄭慧華接著分享獨立策展的執行進程。
引歷史洪流一脈活水,灌溉育苗
「這一檔展覽主要是想討論非主流音樂的歷史,但不只是地下音樂跟獨立音樂,更包含意識上、精神上的社會聯繫,也就是被主流排斥在外的那些東西。」
即便聚焦於非主流音樂,戰後至今近70年的光陰使得這檔展覽資料仍舊非常可觀,後來決定以「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的意識轉變過程作為展覽主軸,「以前我們稱呼自己是中國的音樂、接著我們想做台灣的音樂、我們想做人民的音樂,現在也出現以市民為單位的討論,所以我們主要談的是,戰後到現在,我們怎麼認知本土這件事情,本土這個意識我們是怎麼翻轉的呢?」
主體內容的確立後,展覽名稱「造音翻土」也隨之而生,其英文更包括Altering翻轉、Nativism本土的以及Alternative獨立的三層意涵。
「人們習慣用耳朵接收聲音,所以我們試圖將聲音拉到展覽裡面時,如何『將聲音視覺化』是我們最先費心思考的要素。」羅悅全說,這一檔以聲響入題的展覽跨域邀請17組同樣關注聲音及聲音文化的藝術家,透過不同的思維與創作手法將抽象聲音轉化為作品,進而將理性的紀錄文件穿插在軟性語彙之中,讓觀者有更多的感性發散。
另外更將展覽移師高雄,擴張觀眾閱讀展覽的機會與幅員,「策完展之後,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把這一檔關於台灣全面性研究的展覽帶出台北市,後來高美館的觀展人次高達四萬,獲得很多迴響。」鄭慧華說。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