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緬甸難民告白:我多麼想把吃不完的肉留給家鄉的親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08年,我來到了馬來西亞,那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路程。我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從緬甸來到馬來西亞。人肉販子先把人分散,每組27人,然後把我們塞進一輛小車裡,這是整個路途中最艱苦的時段,車裡擁擠得彷彿身在納粹的集中營。」
文:周慧盈
「2008年,我來到了馬來西亞,那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路程。我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從緬甸來到馬來西亞。人肉販子先把人分散,每組27人,然後把我們塞進一輛小車裡,這是整個路途中最艱苦的時段,車裡擁擠得彷彿身在納粹的集中營。」
說故事的,是來自緬甸的難民—巴維(譯名)。
在一次採訪中,我們依循貼在梯階上的外語告示,無意間闖入位於二樓的緬甸餐館,就這樣遇見了正帶著妻小外出的巴維,那天正好是2015年5月13日。前一天,幾艘載滿緬甸難民羅興亞人(Rohingya)和孟加拉人的船,在缺水缺糧的情況下漂流在東南亞海域數日,而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政府皆拒絕難民上岸。
過了七天,繼菲律賓政府願意讓難民登陸後,馬來西亞和印尼才首度開口救援並收容船上的人。原以為「難民」跟我們的生活距離遙遠,但此事發生後,陸續爆出馬國國內各種人蛇集團的不法勾當和殘暴、偏僻的人肉集中營、難民亂葬崗等新聞,長久以來藏在地毯下的人間煉獄終於受到國人的關注。

我們經常視移民工為「闖進來」的異鄉人,然而在他們族裔色彩濃厚的餐館,我們才是「闖進去的人」。那是他們的地盤、他們可以任意的空間。Photo Credit: 周慧盈
無處可逃的難民
對於移工,我們甚少去瞭解幫我們鋪路建屋、捧餐洗碗的他們來自哪國,更別說瞭解難民在馬來西亞生活的處境了。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對於難民的定義:(一)生命或人權基於民族、國籍、社會團體、信仰或政治見解,而受到嚴重威脅(二)不被政府保護或是政府沒能力保護的人民。可悲的是,馬來西亞並無簽署1951年《聯合國難民公約》以及1967年《難民地位議定書》,以致難民在馬國的身份等同於非法移民,沒有人身安全與醫療保障,他們的小孩也沒有受教育的權利。
巴維是緬甸少數信仰基督教的佐族(Zo)人,亦是為求生逃來馬來西亞的難民。緬甸的少數族群,如羅興亞人、欽人(Chin)等,都因自身的民族身份與宗教信仰,而遭受政府的迫害。他們住在擁擠的集中營,不只為三餐煩惱,一個不小心可能就被殺害、被強暴。
他說了很多很多,關於逃生,關於工作,關於家庭,關於未來……當政府與媒體在渲染難民如何導致社會不安、搶走本勞的工作機會;當有人不斷叫囂馬來西亞不歡迎難民登陸時,我們應該讓這些面目模糊的人現身,聽一聽一個被國家迫害而被逼逃難的生存故事。
「想把吃不完的肉留給家人」
「被人肉販子塞進車中,擁擠得像在納粹集中營,這是最艱苦的時段。我們在這途中面對了非常多的危險,實在讓我難以忘卻,尤其一個朋友因心臟病發作暴斃死亡,那些人肉販子的處理方式是把他丟在高速公路旁邊。我們沒有機會去照顧他,也沒有其他選擇,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更害怕的,是人肉販子和員警。
「有兩個月的時間,我們幾乎是在森林中度過。白天,我們睡在森林;夜晚,我們繼續前行。在沒有足夠的水和糧食下,我們只能依靠吃甘蔗和一些蜂蜜維生。最後,我們很幸運地生存下來並且抵達馬來西亞。
「來馬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蕉賴(Cheras)某間餐館當廚房幫手。工作13小時,日薪僅有約192台幣(20令吉,2008年馬幣兌台幣匯率約等於1:9.6),但我依然非常快樂。我可以喝茶吃肉;有燈、有風扇、有電視可以使用,我甚至還可把薪水存起來。然而,餐館每天都會有剩菜殘羹,大家吃不完,就把食物丟掉。偶爾想起自己每天都能吃肉,而遠在緬甸的家人卻無肉可食,我就哭了。
若能,我多麼希望能養活他們;若能,我多麼希望他們也有肉吃,但這是不可能的。」

接濟緬甸難民船的泰國漁民。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緬甸工作一天僅三令吉(約28.8台幣)
「工作時數雖長,我卻從來不覺疲憊,因為有一個很大的目標在支撐我—把錢寄回家。當時的一令吉可兌換380緬幣,工作一天就有約7600緬幣了,這絕對是上天的恩賜。在緬甸,無論我多努力工作,收入也只有1000緬幣(三令吉)而已。除非是一些特別辛苦的工作,例如進入森林砍柴,一天有800至1600緬幣;有時我也會當建路工人,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這個工作的收入也不錯。
試過賺最多的是在印度工作,一天雖只有1700緬幣(約台幣43.2元),但工資至少比在緬甸的高。可悲的是,當我們回去緬甸時,血汗錢都給了在路途中遇到的士兵和員警,有些甚至會搶走所有人的錢,而我們也只能空手而歸。
不幸的是,來到這十個月後,我的身體出了狀況,背脊痛得無法站立,去就醫亦無好轉,只好被迫辭掉工作。當時,我身上所有的錢已經寄給母親,一貧如洗的我遇到了現任妻子,她無怨無悔地照顧我長達兩年。」
家人是開心泉源
「2010年,身體逐漸好轉後,我就跟她結婚,並且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一待就待了四年。期間,我的兩個孩子也出生了,雖然他們的醫療費至今都沒能力還清,但我非常快樂,因為上天給了我一個家庭,我不再是一個人了。
休閒時,我喜歡閱讀和寫作;星期日則會帶家人去教堂;偶爾我也會帶他們去商場走走,這是兩個小瓜最快樂的時光。可每當他們要求買玩具時,我常因沒有能力買給他們而感到很沮喪。我想讓我的家人開心度過每一刻,但現實生活的困難卻永遠高於此。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